闽都在线 建筑 光禄坊的刘家大院

光禄坊的刘家大院

广告位

在整个三坊七巷里,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院落。这些院落保存着曾经居住于此的那些家族的记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刘氏第十五代孙刘齐衔和刘齐衢两兄弟同时中举,“兄弟同榜两中举”成为福州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现存的大院是这两兄弟大规模改建后的清式构筑。

改建后的刘家大院面积达4500多平方米,占了光禄坊的半条街,是三坊七巷最大的单姓宅第,刘氏家族也被称为“刘半街”。大院以为六扇门或石框大门临街,在封建社会,这是一种身份象征。大院门前有一块牌匾,上题“翍均凥”三字,为刘齐衔亲自题写,是以前刘家大院的名字,意思是诗词歌赋的居住地。

刘家人才辈出,有过刘齐衢、刘齐衔“一胞两进士”的殊荣,吸引了当时多少人羡慕的目光。弟弟刘齐衔还是林则徐的女婿。兄弟二人齐齐在三坊七巷置房购屋,气派景象一时无两。刘齐衔的长孙刘崇佑毕业于日本明治法政学堂,自他开始,刘家子弟接连出国留学,国外的新思潮逐渐渗透进刘氏家族的血脉中。

1910年,这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借助家族的财力一口气将濒临倒闭的耀华电灯公司买下,改名为福州电气公司。1911年开始,电气公司开始向市民供电。到1920年,成为了当时福州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灯光点亮了刘家大院,也照亮了福州城。“电光刘”这个称号由此打响。

上题“翍均凥”三字的牌匾

此后,刘氏子弟又将目光投到了电话。他们将福州的电话用户数由最初的两百户提升到了一千一百户。

其后,刘氏家族的事业愈加庞大,先后创办修理厂、精火厂、冰厂、油厂、电料厂、玻璃厂等二十多家企业,成为福州首富。很多老一辈的福州人都知道:“解放前,福州有三座最高的建筑,一座是乌塔,一座是白塔,另一座便是刘家的烟囱。”

郁达夫在1936年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之请,任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先是租住早题巷,不过在10月他的妻子王映霞女士和二子郁云等到福州后,就租赁光禄坊的刘家祖屋花厅的厢房里。除了郁达夫当时为全国著名的作家外,其妻子王映霞也算是名人了,如果再说起他们的故事,那又是连篇累牍了。

抗战期间,刘氏企业走向了末路。“电光刘”的神话终结了。曾经繁荣气派的刘家大院也渐渐破败。

如今位于光禄坊的刘氏宅院已经修葺一新,气派的刘家大院见证了家族一段辉煌,格局以“步步高升”为寓意设计,百年之后贵气依然回荡宅内。东侧的花厅尤其值得一观,水榭、假山、露台以及各类爬藤植物将这个半月池装饰得精致之极,彰显出刘家当年的富足和情趣。

岁月侵蚀了这座院落,带走了曾经的家族荣光,但属于后人们的故事依旧在这片有福之地上演绎着,继续书写着新的辉煌。

刘家大院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