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州的老街深巷里,有一条安静的河,名叫陆庄河。陆庄河处于鼓楼区繁华的杨桥路与西洪路中间,与两条路不同,陆庄河更加的安静和与世隔绝,这里像江南水乡般,将河道人家与城市隔绝开来。陆庄河东起白马河,蜿蜒流经陆庄花园,南注新西河,全长千余米。河水不宽,却波光潋滟,两岸绿荫掩映,榕树的枝叶如伞般舒展,岁岁年年,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时光的温柔。而在这条河上,横卧着一座古桥——陆庄桥。
陆庄桥所在之地,旧名“陆庄”,得名于北宋时期福州名士陆宣及其子陆蕰、陆藻的私家园林“陆庄园”。据《福州府志(明万历本)》载:“由迎仙门过桥折而南为高峰有庵。其西有陆庄园,宋陆蕰与弟藻别业,今圯。”陆宣父子三人皆为进士出身,二翰林,一侍郎,官阶三品,可谓一门显赫。嘉祐四年(1059年),陆家父子购地百亩,兴建庄园,广植花木,建书院育才,园林之盛,冠于闽都。
明初“闽中十才子”之一王偁曾游陆庄,写下《过南郊陆氏山池》:“淡淡牵银藻,娟娟种玉莲。谁开照胆镜,中有洗心泉。”诗句如画,映照出当年陆庄园的清幽与雅致——莲池倒映着明月,泉水澄澈如镜,山影浮动,云收月坠,一派江南园林的幽情与诗意。
陆庄桥,这座桥是古老的石构平梁桥,始建于始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原为陆家庄园护城河上的通行石桥,由陆宣、陆蕴、陆藻三人兴建。后园林荒废仅存地名,桥梁现存主体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乡人出资对遗构进行重修。
陆庄桥长约八米,宽二米余,以三条六米多长的巨石为梁,石栏之上阴刻奔马图案,线条奔放,意气飞扬。栏板上镌有“陆庄”“陆庄桥”“乾隆岁次戊申”“季冬吉旦重修”等字,笔法遒劲,古韵犹存。桥上建有凉亭,二柱七檩抬梁式构架,雕梁画栋,双披屋顶覆以琉璃瓦,两侧设朱红“美人靠”,古色古香,极具闽派建筑之韵。桥旁曾立有两株古榕,如今仅存一株,枝干虬劲,根系盘错,见证了数百年的风霜与荣枯。
桥畔,还有一座香火不绝的将军庙。庙中供奉着北宋名将高怀德及洪、马两位将军的神像。相传为感念他们的功勋,陆家后人特建此庙以示敬意。至今庙中香烟缭绕,晨昏鼓乐,烟火气与古意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人间图景。
陆庄桥,不仅是一座石桥,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它连接的不只是陆庄两岸,更连接了福州的古与今、文与人。古时的陆庄,是书香门第的象征;如今的陆庄巷,则成了老福州人生活的缩影。
每天清晨,孩子们背着书包,踩着桥上的石板走向学校;老人们在桥边晨练、下棋、聊天,谈天说地。夏日午后,凉亭下的木凳上坐满纳凉的街坊;傍晚时分,河畔的风轻轻吹过,榕树婆娑,几声蝉鸣,几许灯火,宛若时光倒流。
陆庄早已不复存在,但“陆庄桥”“陆庄巷”“陆庄花园”这些地名,仍在静静诉说着那段文人雅士的岁月。走在桥上,仿佛能听见书院中朗朗的读书声,能看见月下的莲池波光,也能嗅到旧日花木的清香。
陆庄桥,是福州古城的脉络之一,是时间深处的回声。它不喧嚣,却自有一份沉静与从容。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也承载了城市的记忆。走在桥上,脚下的石板冰凉而厚重,仿佛能透过脚底,触摸到千年前那一份文人的风骨与福州的文脉。
这座小桥,像一首未完的古诗,句句有意,行行无声;也像一位沉默的长者,凝望着世事更迭,却始终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的温柔与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