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走进严复故居

走进严复故居

广告位

林山

到福州,必游三坊七巷,而位于郎官巷20号的这座严复故居更是不容错过。严复故居作为“三坊七巷与朱紫坊历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被辟为“严复生平事迹展示馆”,静静诉说着这位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传奇人生。

走近古厝,便看到厝门上有雕饰考究的门罩。走进院落,可看到古厝由正落与西侧落花厅连成。当中是天井,步上台阶是大厅。大厅前廊西有小门,通往西花厅。花厅周遭围墙,厅前庭院,原有假山和一棵古榕,树名为“胸藏丘壑”。严复喜欢这古厝,这榕树应该是加情感分的。树名不知谁取的,但与严复的“天风海涛”胸怀和深厚的思想格局是相呼应的。花厅靠北,为双层楼房。楼下书房、客厅。楼上单开间,是严复卧室。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于此心安处,严复很欣慰:“刘家已肯受租,三弟每月与以廿元伏,亦无辞也。”这房主刘家不知是谁。是世家郎官的刘文济后裔?还是海军宿将刘冠雄?抑或其他刘家?

我想,年迈多病的严复,或许常在楼上走廊,倚着栏杆,南向远眺——遥遥处,是仓山的阳岐村,那里有严复的祖宅。

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1854年出生于福州,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担任过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等。在北大校长任前,他是京师大学堂末任总监督。而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总监督张亨嘉,是严复的老乡。

严复一生致力新学,沟通中西。面对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积极倡导变法维新,译介《天演论》等西方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著作,阐发救亡图存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毛泽东赞誉他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杰出代表。

“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作为低调内敛的福州人,严复却有着满满的自信。他集孟子“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句意为联,表达了他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信念和期许。

福州有“金厝边、银乡里”的俗语。严复选择租住郎官巷,是叶落归根,也是喜欢与隔壁杨桥巷的儿女亲家成为近邻。当年,台湾“板桥林”要与省城名门望族联姻,陈宝琛的父亲陈承裘就把女儿陈芷芳嫁给了“板桥林”的第五代林尔康。后来,严复的三儿子严叔夏娶了林尔康的女儿,也就是陈宝琛的外甥女林慕兰。林家在杨桥巷宅院的后门,就开在郎官巷,与严复家大门,不过几步路。再后来,严叔夏与林慕兰的女儿严倬云和辜振甫结婚,成就了闽台联姻的一段佳话。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出生、成长在郎官巷。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满怀深情地追忆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宅院。同样,陈宝琛的四女陈瑜贞也住在郎官巷,嫁给了杨桥巷“板桥林”的林熊祥,她儿子林衡道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一宅通两巷,姻亲联两岸。

1881年,严复作为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回福州招考学生。他在南后街连接杨桥巷口的宅院,见到好友谢銮恩的儿子、17岁的谢葆璋,发现他是当海军的好材料,便推荐其去投考。考取后,谢葆璋学有所成,后来成为烟台海军学校创校校长,他的女儿就是冰心。

如果时光穿梭,严复在郎官巷的“金厝边”就住有宋诗人陈烈、宋学者刘文济、清诗人张际亮、化州知府林星章等。邻居还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林旭,号晚翠。林旭就义后,严复作《哭林晚翠》:“相见及长别,都来几昼昏。池荷清逭暑,丛桂远招魂。”并特别说明:“余以戊戌六月晤晚翠,而晚翠以八月遇难。”出身贫寒家庭的林旭,得到沈葆桢儿子、官至贵州巡抚沈瑜庆的赏识,被招为女婿。

郎官巷原是七巷中最弯曲、最长的。经风历雨,如今则是七巷中最直最短的。严复的故居静静地站在三坊七巷的东北角,让人仿佛看到当年先生思想启蒙的惊雷,震撼大地,震醒昏睡的中华民族,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巷曲直长短的变化,也会叫你感受到历史风云的变幻。

我们走进故居,可以看到墙上醒目的字:“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这是对严复先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当代奋斗者的坚定信念。

古厝犹在,哲人已逝,思想流芳……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