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城内河网密布,桥梁众多。那些藏在市区里的古桥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也连接着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它们记录着福州的沧桑巨变,也见证着福州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位于福州市杨桥中路2号的陆庄河东起白马河,隐在杨桥路和西洪路之间,往西流经陆庄花园后向南汇入新西河,全长700多米。河道虽不宽敞,但岸边绿树成荫,在繁华的闹市街道的背面,更显得宁静婉约。
河的周边有20多棵古榕,河畔亦承载着福州历史记忆,有陆庄桥、高峰桥和高将军亭等古迹。宋时,官人陆宣于此建筑庄园,人称“陆庄”,护庄河即为“陆庄河”,跨河而建的桥即“陆庄桥”。陆庄河上有两座古桥,从东往西依次是高峰桥和陆庄桥。
高峰桥位于福州府城西门外陆庄河东头。据记载,高峰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280多年来历经多次整修,至今仍保存完好。1986年,又重新加固添砌石栏板。桥南、桥北的2座凉亭由民众集资筹建,桥东侧建跨河思乡平台,供群众文化休闲之用。
高峰桥北通柴巷,南连高峰里,为石构平梁桥。桥长13.90米,宽3.64米,跨度7.50米,桥面直铺七条石坂。桥栏杆由四对望柱和六块石栏板组成,栏板长1.80米,上浮雕仙鹤、鲤鱼、麒麟、花草等瑞兽图案。桥毗邻西门,水陆交汇,往来辐辏,纷攘之地,故成“榕、台、桥”三跨相生相映之趣。
高峰桥的西侧原有一棵位列福州十大古榕第四名的“人字榕”,因树型奇特,久负盛名。相传植于清乾隆年间。此树一条气根生长时被当地一居民牵引到对岸并扎根生长,天长日久形成板状树干,与原树干形成人字形,形成“脚跨河两岸、身在河中央”的奇观,故而俗称“人字榕”。
当年来往船只可以从人字榕下驶过,别有一番情趣。因遭2005年和2009年台风“泰利”和“莫拉克”两度侵袭,“人字榕”轰然倒塌,消失于世,只留下高峰桥东侧的一株二级保护古榕继续陪伴着高峰桥。树下曾建有一真武殿,北岸有高峰亭。在高峰桥的北桥头路中间还立着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用于驱妖邪、保平安。
泰山石敢当也称石敢当,是一种在汉族民间流传的驱邪、禳解的风俗。此风俗来源自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前旧县村,始盛于唐代,现已遍布全国,远播海外。石敢当一般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石碑上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样,在碑额上还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泰山石敢当”习俗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陆庄河上,20多棵古榕形成独有美景,榕荫如盖,古韵相通行人穿梭,络绎不绝,为纳凉谈天的市民提供了天然场所。当我们游走于福州闹市的古桥之上,看这桥影流虹间,水随人意,旧时的桥,只是旧了,却始终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向人们诉说着福州百年来的沧桑变幻与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