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话》
龙岭顶下,便是上杭路。相比热闹的下杭路与隆平路,这里显得有些冷清。老街两旁的青砖黛瓦,在岁月的风中静默无声,唯有秋叶轻落,敲打着石板,像是在低语。直到采峰别墅的重新开放,这条寂寥的街,才又有了久违的人气。
沿着福州上下杭的石路缓缓前行,在122号门牌前,一座古老的宅院静静伫立。大门深锁的岁月已然远去,推门而入,仍可远望大庙山顶的瞭望台。这里,便是那座历经百年的采峰别墅。
别墅建于1920年,出自一位传奇侨商——杨鸿斌之手。那时的他,正值壮年。别墅取名“采峰”,寓意“采五峰之灵气”,所言不虚:宅院依山而建,背靠乌石山,南望藤山(今烟台山),左鼓山,右旗山,正对彩气山,真是藏风聚气之地。
杨鸿斌1884年生于福州台江浦西长汀村。家贫父亡,七岁便挑着篮子在台江码头叫卖光饼。少年行乞,心怀远志。十九岁,他离开福州,漂洋过海赴马来西亚槟城谋生。从商场学徒做起,他以诚实勤勉赢得信任,不久被提拔为经理,继而自立门户,创办“振兴外贸有限公司”。短短数年间,事业蒸腾如日,被誉为“橡胶大王”,一跃成为当地首富。
然而他未曾忘怀故土。杨鸿斌出资创办三山学校,令旅居海外的福州子弟得以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在福州,他创立慈善社,赈灾济贫,十年熬粥接济水患灾民,为孤儿院与平民医院提供资助。他的善行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采峰别墅建于他三十六岁那年。那时的福州,山色葱茏,河港纵横,他选址上杭路地势较高之处,营造出一座中西合璧的豪华别墅,占地约2500平方米。
别墅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呈倒“凹”字形,两侧是八角耳房。院内的光影随着天井的开合而流转,秋日阳光倾泻下来,斑驳如诗。
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一扇扇花窗。六角、椭圆、菱形、米字纹……西式几何的律动,与中式的方胜纹、柿蒂纹、莲花纹、葫芦纹交织成一场视觉盛宴。阳光透过窗格,在地面上映出流动的图案,如水墨散开,被人誉为“花窗博物馆”。
建筑用材多来自海外,地砖、花砖及部分木材均从海外定制运回。砌墙用砖专门烧制,上刻「采峰」字样。这些刻字的砖块,如同主人的名片,默默诉说着这座建筑的身世。秋日的微风拂过墙面,似乎也在轻抚这些历史的印记。 别墅内还「暗藏玄机」,有几扇又窄又长的门,寓意「长寿」(又长又瘦)。细微之处的匠心,正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神韵所在。时光流转,一个世纪的风雨在墙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2015年初,杨鸿斌后人将别墅出让给台江区政府,随之开启修缮工程以最低限度的干预,让旧屋以最温柔的姿态重生。墙面的斑驳未被涂抹,地砖的磨损也未被掩盖。因为那正是时间的肌理,是建筑的灵魂。
修缮者如同裁缝,在原有的布料上缝补新衣,让这座旧宅既保留旧日的风情,又融入现代的舒适与实用。新植的花草在秋风中轻摇,老树仍枝叶繁茂。新与旧并存,静与动共生。
如今的采峰别墅,早已不再只是尘封的遗迹。这里成了一座“活着”的文化客厅:茶饮、书店、漆艺、服饰,在花窗光影之间交织。
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花窗洒在书页上,读者静静地坐在窗边,偶尔抬头就能看到窗外摇曳的树影。 在这里,访客不仅可以欣赏精美的建筑,还能在这秋日里找到一个独处的空间。空间内设有茶饮服务,为人们在游览间隙提供一份憩息的惬意。时有服务生整理着桌椅,卫生工不时打扫,共同维护着这个百年空间的整洁与有序。
庭院中那棵玉兰树,便是杨鸿斌家人亲手种下的。百年过去,它早已枝繁叶茂。秋风吹来,叶影婆娑,光斑散落青石板上,像是时间的呼吸。当你站在树下,秋风拂过,玉兰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或许就是采峰别墅在这个秋天,给我们最美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