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都在线
罗源县地处福州与宁德交界,民居建筑以福州风格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宁德地区的元素,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格局。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以三合院为核心,再向两侧发展横厝,形成所谓“堂横式”的布局。
横厝通常呈长屋形态,拱卫于正厝两旁,屋脊与正厝主座垂直而列。它们不仅承担居住和储藏功能,还可因需设置厅堂、花厅、私塾、绣楼等空间,既实用又灵活。部分横厝甚至通过增设厢房,组合成独立院落,营造出“自成天地”的小格局。洋坪的“对面厝”、霍口的卓氏旗杆厝,便是其中的精品。
山区民居因地制宜,常利用横厝垂直于等高线的特点,将前部底层架空作仓储或畜舍,上部再建二层楼房,从而在视觉上呈现三至四层的宏伟体量。与之相比,县城等少量平地地区才会出现多进式大宅,但整体而言,罗源单座民居的占地并不宽广,新生代子孙多会择新址另建新宅。
这种堂横式民居广泛分布于闽中戴云山区和闽东的罗源、连江一带。与闽中多层双侧横厝的宏大格局不同,罗源往往仅设一层或单侧横厝,显得更为轻巧灵动。外立面多以青砖砌筑空斗墙,与宁德民居相似,同时搭配夯土、花岗岩等材料,形成多样而灵活的组合,使得不同乡村在统一风貌下各具微差。
在众多罗源大厝之中,洋坪村萧氏十四世孙萧奇怀所建的“对面厝”最为壮观。因其坐落在祖厝对面而得名。萧奇怀原来的房子是位于村中心的“字纸炉厝”,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座一正厝两护厝的大宅。清同治壬戌年(1862年)萧奇怀恩科乡试中举,辛未年任清流县教谕,后又授儒林郎、承德郎(正六品),为了彰显其地位。于是在村东南的山坡上兴建了这座对面厝,比先前的惜字炉厝更加气派和精致。
上对面厝首先要走十三级台阶,宽广的院埕和周正的封火墙才赫然耸现。正厝是一座标准的大宅规格,坐南朝北,五开间、七柱全缝出游廊三间的主座,天井三面回廊,双坡梓院,左右披舍。正厝的左边是一座建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厝,主座规格相近,但用扛梁减明间檐柱两根,游廊更加宽敞。
最精华的要数正厝右边的横厝,与霍口卓氏旗杆厝的横厝同样雕梁画栋,不过厅只有三面。右横厝前临崖,有石阶可通偏门,大门开在院埕右边朝西正对台阶的地方。一进大门就能够注意到照墙上的四条漏窗,给院子平添了些许园林的感觉。折向右穿过门头房,迎面而来的就是二层的横厝主座,歇山的翼角正好展翅在天井之上,叫人啧啧称赞。
因为山地的缘故,垂直于等高线的横厝很自然地设计成两层,二层的后部正好架在山坡上。相应厅堂的位置也被划分为上下两个厅,楼上的厅相对私密,如其中一个小厅名为“奎石斋”,是读书的地方,装修也更加雅致,还做了美人靠和花窗。二层后部的厅宽三间,原为私塾,私塾正对的后墙上嵌一巨石,有摩崖石刻曰“泠然”,泉也。
青砖黛瓦,院落深邃的对面厝,不仅是罗源“堂横式”民居的代表作,更是萧氏家族兴盛与文脉延续的见证。作为乡土建筑的典型,它折射出闽东人因地制宜的智慧,也承载着地方文化的厚重记忆。走进“对面厝”,仿佛能听见昔日书声在廊庑间回荡,时光悠然停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