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都在线
闽侯大地,有着众多廊桥,她们耸峙在两山之间、清流之上,在交通不便的时代,不仅是连接各村的交通要道,也是小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和重要信息的发布站。如今,这些廊桥多被闲置,但她们美丽的倩影和精湛的造桥技艺,仍然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
在闽侯县廷坪乡流源村东源溪上,隐匿着一座举足轻重的廊桥——龙津桥,这座桥梁的建造史可追溯至宋代,最初为浮桥,桥东至今还留存有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摩崖石刻。全文右读直下,阴刻楷书曰:“古田县□□官陈□□舍财结东□道□绍定元年立。”因年代久远,碑刻风化严重,部分文字已经难以辨识。
到明崇祯四年(1631年),龙津桥被改建为木拱廊桥,历经清乾隆、道光年间改建、重修,最终以木拱廊桥的形态重生,现存桥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在桥南面东侧,还竖立有清代重修龙津桥捐资碑,碑上阴刻着周边各村村民献资情况。据说,当时的流源村民还会用村里土窑,烧制出“青石砖”铺陈在桥面上,这样不但看起来更加美观,还能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桥的每一次修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对历史的尊重,使其结构更加精巧,功能更加完善,成为了当时村民们出行、交易的重要通道。
传说,龙津桥底下曾栖息着一条龙。建桥时,龙被惊动窜出,携风带雨便往下游而去。于是,先民便将此桥命名为龙津桥,意为“龙经过的桥”。桥下还有一口由岩石形成的圆形天然石井,当地称之为“龙井”,据说井水十分甘甜,夏日饮之令人身心舒畅,清凉无比。
龙津桥东西走向,为单孔木拱廊桥,全长33米,宽4.3米,桥跨度20多米。桥两头以峭壁巨岩为桥台,上架圆杉木搭成的八字木拱,拱上架木为梁,桥面以木板铺设。桥身高悬在距溪涧12米的空中,犹如彩虹横空,十分雄伟壮观。桥上设有长木凳,两侧有栏杆,高1.18米,廊屋为四柱九檩抬梁式木架构、歇山顶,面阔四柱三间,纵深12柱11间,悬山顶,中有神龛,祀奉玄天上帝,并保存明代木雕神像。全桥布局谨严,结构精密,技艺精湛。桥东立有清代桥碑两方。据桥东文保碑记载,龙津桥是中国已知现存最早的斜撑式木构架风雨桥。桥东立有清代桥碑两方,据桥东文保碑记载,龙津桥是中国已知现存最早的斜撑式木构架风雨桥,虽其初建时的风貌已因岁月流转而模糊,但那份古朴与厚重却深深镌刻在每一根木梁之上,承载着宋代以来的历史风云与匠人智慧。
然而在2016年,莫兰蒂台风肆虐,原有的龙津桥不幸毁损,但幸运的是,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桥梁并未因此消逝。在政府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采用原有的材料,对桥梁进行重建,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如今,当我们漫步在桥上,不仅能感受到桥梁的坚固与稳定,更能体会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这座静默在时光“隧道”中的古桥,高高横亘在深涧之上。通过石板路连接流源村与沿路的老屋新居融为一体。这条道路是曾经的古驿道,早些年来自宁德、古田等县市的人们由此经过龙津桥再转道雪峰、白沙去往省会福州。他们带着对省城繁华的向往,从这里走出封闭,追寻美好的明天。龙津桥,对山区的乡民来说既是岁月停靠的“驿站”,更是不曾飘远的乡愁记忆。
每一座古桥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也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加珍惜与尊重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