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庄,位于永泰县盘谷乡福坪村的一处小山坡侧营建,左侧和后方靠山坡,坐西北向东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1611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天井式四合院格局,双层土木结构。外围寨墙坚固,庄墙廊房共有二层,外墙设有瞭望窗和射击孔。寨墙南角设三层铳楼与寨墙连成一体。新安庄是盘谷乡尚存的一座建于清代的永泰庄寨建筑。
新安庄内仍有张氏后人生活居住。由于生活居住需要,一些房间庄墙上原来较小的斗窗被扩为更大采光的窗户。目前平面呈不规则形状不知是否就是后人改扩建所致,但框架和主体结构尤在。
清乾隆年间的一个清秋的夜里,约摸三更时分,永福县同安镇旸谷村有个叫张季良的年轻人睡得正香,朦胧间见一袭长衫从窗间飘然而入,原来是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老者来到床前,轻声对张季良说:“宝穴十里外,新安三捷移。千载和为贵,仁义续灵基。”张季良觉得纳闷,刚想起身问个明白,老者已飘然而去。
这一惊,一乍,人也彻底清醒了,便赶忙起身追出屋外。老者已杳然,惟见月朗星稀,星河浩瀚,远处青山如墨,近处屋舍如常,四周寂静,只有那条同样被惊醒的家犬与他面面相觑。回想梦中所见,若幻若真。老者何人?似神,似仙,亦似祖宗。他那沧桑而慈祥的声音犹在耳畔,可张季良反复回想,却只想起前两句。后两句隐约记得有“和为贵”“仁义”那么两个词,其余的如同化作白烟飘散在空中,怎么也找不回来。“宝穴十里外,新安三捷移”?这一个晚上,张季良再没合眼,他反复念叨着这两句秘语,若有所悟。
张季良二十出头,生来一副好身板,长得鼻直口方,相貌很周正。兄弟五人中,他居第三,人称“张三郎”,又称“豆腐俤”——他是四里八乡做豆腐的高手。他做的豆腐呀,看着微黄,闻着清香,触一下柔嫩,吃起来清爽。加上他好脾气,待人也客气,因此经常不过午就一售而空。但即便如此,因人口日多,田地日蹙,一家人的生活还是艰难。“豆腐俤”张季良思虑再三,执意要放弃同安镇旸谷村已有的住宅和良好的生意基础,带妻子迁居去十多里外的三捷村,分枝外出发展,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临走前,他的父亲说:“阿良啊,三捷村是鲍氏之地,为父担心你一户外姓的入了人家地盘,不但难施拳脚,还会受欺负啊!”“请爹娘放心,我将以和为贵,仁义待人。天若厚我,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回来接你们去住大房。”张季良一时之间的回话,竟用了梦境中老者之词,连他自己都感到神奇。
移居到三捷村后,张季良夫妇住在新搭盖的茅棚里,所带家当,仅一副石磨,两只鸭子。一副石磨做豆腐,两只鸭子来繁殖,这便是张季良发家的奇迹,直到两百年后,仍在当地口口相传。张季良和妻子每天闻鸡而起,一个推磨一个放豆,汗水从额上、鼻尖渗出来,白花花的豆汁也从磨缝间流下来,豆汁的细线交汇在簸箩里,汇成一片白汪汪的豆汁潭,简陋的茅棚顿时飘散着豆汁的芳香。
脑子一向灵光的张季良,开发了几种豆制产品。像豆腐皮、豆腐干、腐竹之类的干货便于储存和运输,就销往更远的乡村,销往县城。因他的豆制品优质,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人们说,季良豆制品——无名而名。无名,说的是他从不打广告;有名呢,是说他的豆制品品质实在好,有口皆碑,人们都争相购买。自从定居三捷村后,张季良把所有的乡人都视若亲人,以礼相待。东家遇到急难之事需要用钱的,他总是慷慨解囊;西家遇到麻烦之事,他也总能想方设法帮忙解决;如果是村里的公共事宜,他更是放下生意,积极参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若干年后,张季良已积蓄颇丰,还置下了一些地产、房产,但他从没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迁居。“宝穴十里外,新安三捷移”的秘语时时在耳畔回响。经过多年的寻觅和观察,他相中了村里的一块宝地。不过,这块地的主人有好几个,需要得到他们全部的支持才行。张季良就一家一家去拜访,一家一家去征求,没想到事情出奇的顺利,土地的主人们都支持张季良征地盖房子。张季良在宝穴之上建起了一座大庄园,并命名曰“新安庄”。“新安”,新的安居之地,寓意希望与祥和。它是神赐,更是人力的结果,是上天对他诚实经营、仁义待人的福报。
现在新安庄建筑平面呈不规整方形。庄墙下部为大块石砌筑,上部为夯土墙。庄墙上设瞭望斗窗和射击孔,用于瞭望、射击,形成立体防御。庄前是为晒谷坪,右边是村道。庄墙南角设三层高铳楼与庄墙连成一体,扼守在通往新安庄的村口大道边上,百年来默默地为张氏庄主看家护院,抵御匪盗,守护着张氏族人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