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梧桐镇的大樟溪北岸,隐藏着一片静谧的田园风光。沿着陡峭的八古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流静静地流向大樟溪,仿佛在诉说着古宅的过往故事。跨过小溪流,一座古老的坐北朝南的大宅院映入眼帘,这就是香远堂。走近细看,八扇整齐的门扉,中间高耸的马鞍墙,密密麻麻的挂瓦,以及屋脊上那翘起的龙舌燕尾脊,无不透露出这座古宅的非凡气质。斗拱精美的屋檐下,窗花虽已残破却依旧透着精致的美感,过道石框为门,更是彰显了其尊贵的地位。
香远堂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历经十九年建设,竣工于1834 年,占地面积3708 平方米,建筑面积2790 平方米,大小房间186 间。大厅正面高悬 “香远堂”牌匾,为五品永福知事曹文林所题,牌匾之下用楷书浮雕朱子家训。堂中神案奉祀郑氏先祖能仁尊王。香远堂为当地郑氏祖孙三代共建的三堂之一。
在未踏入香远堂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条形的大场院。虽然场院的部分区域被后人浇筑了水泥,但仍能想象出其历史上的辉煌。登上厅堂,可以感受到一种庄重而古朴的氛围。这个礼仪堂的造型别具一格,门前轩廊宽敞,上方双檩菱角轩的梁架跨度三开间,显示出精湛的建筑技艺。出廊柱与金柱之间的跨梁上,虎爪双童柱巍峨耸立,柱上斜撑起硕大的雀替,这些部件上都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寓意着吉祥富贵。
礼仪堂的门楣上设有户对门簪,簪头以圆形富贵花为饰,簪尾则以石榴花图案带五个吉祥篆字花纹为饰,寓意着多子多福。面框两侧的四个窗户上,窗花雕刻细致入微,其中一扇比较完整,上面镂空刻着花篮和蝴蝶的图案,象征着美好的生活。绦环板上则分别刻着牡丹、荷花、菊花、月季等花卉图案,彰显了香远堂的富贵与雅致。
郑家高祖郑丰隆自盖洋乡迁居至梧桐镇溪口(现溪北村)已有600余年历史。第二十四世孙郑振嘉在1773年创建了“种德堂”。其子郑朱孟自幼便攻读诗书,但未能取得显著成就。于是,他转而投身于农耕与商业,积累了巨额财富。郑朱孟生三子郑贤勉、郑贤琚、郑贤勃。郑贤勉、郑贤勃于1815年始建“香远堂”,郑贤琚于1838年建“贻庆堂”,祖孙三代共建三堂,三堂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名躁一时,至今传为佳话。
建造香远堂时,建房选址请的是江西赣州堪舆地理师,雕花请的是仙游工匠。然而,建造过程遭遇重重阻力,当地其他姓氏以影响后山祖坟风水为由多次提出诉讼并干扰施工,导致工程多次被迫停工。在与几位郑氏后人的攀谈中得知,香远堂被盗多处雕刻精美柱础和木雕。同时也向我讲解正堂立柱深深砍痕,是兴建之初,另一姓氏在与他们先人争执香远堂的风水过程中所砍下。这一风水之争印迹也随着建筑存留了百余年。尽管如此,郑家仍坚持不懈,备料长达十几年。
直到道光十四年,浙江嘉善人曹衔达来到永福县担任县令。他亲自到现场考察,发现诉家祖坟位置高远,并不会受到郑家新建筑的影响。因此,他训斥了无理取闹的诉讼人,并准予郑家继续施工。上梁扶扇时知县亲自到场捧场,才得以顺利进行。
进入堂内,屋架结构简洁而不失雅致,只有太师壁的含蓄之美值得品味。补间辅作的一斗三升均以花朵为元素,巧妙构思。香远堂内的朱文公家训传递了积善为德的文化理念,并结合“万字不到头”寓意吉祥绵长。香远堂大厅前廊中间有一段独立成型,长6.5米、宽0.90米、厚0.28米的青石条,国内罕见,当年如何采运,至今成迷,当年在采石处还立碑纪念。两屏柱之间,地栿石以整条青石精雕而成,其两端与屏柱的方形花式柱础紧密相连,棱线流畅而清晰,展现了高超的石匠技艺。
从正面看去,香远堂似乎并不深邃。但主人指出,这个厅堂的实际进深竟达十柱之远,这是相当罕见的。后堂结构巧妙,通过生门进入后堂,发现这里空间宽敞,还结合横向通道与轩廊设计,展示其独特空间格局和雕刻细节。后堂外设有四扇大门,门外还连接着轩廊,这种设计在大宅院中实属罕见。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私密性,又使得这里不仅成为凭吊先人的场所,更可在平日作为花厅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