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光宝塔,即文光塔,仓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城门村城门山鳌顶峰。始建年代被认为是北宋,为仿楼阁式实心石塔,花岗石构筑,七层八角。高5.7米,塔的各面均刻有佛像。须陀座塔基,下端雕琢八个塔足,足面镌有云纹浮雕。相轮式塔刹。文光宝塔是城门标志性建筑,也是福州城仅存的文风塔。
寻访完”飞来石摩崖造像”,回到山下。接着寻访第二处文物点“文光塔”。在厂区旁边就是城门中心小学后门。问路一骑车村民,顺小学边巷道步行几分钟即抵达小学正门。再往山上步行几分钟就看到文光塔。文光塔是一座迁建塔。上世纪70年代被运至于山,存放在戚公祠文物保管所处。上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将古塔修复于于山戚公祠边万象亭下,当时石塔上的一些构件缺失,因此如今石塔上有些部位是新造的。就这样文光塔在于山上矗立了三十多年。2015年当地村民申请将文光塔迁回城门村原址。2018年9月28日文光塔被迁回城门村原址重建,这就是今天所寻访看到的文光塔!
文光塔为七层八角仿楼阁式实心石构。塔座八角形,周长6.67米。须陀座塔基,下端饰以云纹等图案。第一层南面塔身门额上阴刻“文光宝塔”楷书塔名。塔身逐层略有收分,塔檐平直伸出,檐面雕凿勾头、滴水。每层各面塔身辟有佛龛,内浮雕有佛像,造型端庄古朴。塔顶置相轮塔刹。文光塔外观淳朴稳重,雕刻精致。只是风化严重,尤其一些佛像风化只剩粗略造型。塔刹与基座为迁移时新造。
文光塔迁回原址重建,个人觉得是好事情。首先文光塔原本就不属于于山,迁回原址只要能得到妥善保护,它肯定更能匹配和展现文光塔相关的历史文化,毕竟文物点离开其文化属性和内涵肯定会产生价值缺憾的!
文光塔始建年代由于缺少题记和文献记载,结合古塔形制及风化程度被认为是北宋所建。据城门村流传一则传说:北宋年间,城门村有郑、林两大姓,乡人寄望能出文人当大官,以摆脱官府衙役的欺凌,于是在城门山巅建此塔,以祈文运兴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昺中了进士,乾道二年(1167年)郑昺之子郑湜又中进士,官刑部侍郎等职。开禧元年(1205年),林家的林执善又进士及第,一时文风大盛,于是邑人就把建塔之山取名“鳌顶峰”,把山上一方巨石誉为“魁星岩”。
文光塔还和另一宋代历史名人关联,清代《榕城考古略》载,“郑文肃湜宅,朱子避伪学禁,尝主其家。”在庆元年间,朱熹避伪学之禁,过福州,曾住郑湜家曾于此处。因此,有朱熹曾在文光宝塔避难一说。不管怎么说,悠悠古塔,历经岁月!这座当地人为祈求文运兴旺而建的风水塔,虽说规模不大,确是城门的标志性建筑,亦是福州城仅存的文风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