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未完全褪去苔痕的东城门,是打开历史的第一道锁钥。残存的墙垣如老者掌心的纹路,每一道裂痕都记录着抗倭将士的呐喊。嘉靖年间那场草鞋退敌的传奇,至今仍在调羹境林位宫的香火里缭绕——粗粝的草绳悬挂在朱漆梁柱间,与精雕的斗拱形成奇妙对话,提醒着人们英雄史诗未必需要金戈铁马。如今城墙虽只剩残垣,但触摸着长满青苔的砖石,仍能感受到当年“千帆过尽”的盛景。
将军山上的梅花城围山而筑,山顶有石盈亩,巍然高出数丈,上镌“龙东石”。明洪武十年(137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造立城池,委福州右卫指挥李荣督造。《福州府志》上记载梅花城“三面临海,南建于沙冈,延袤三里。城高一丈八尺,广六尺,周六百四十八丈。女墙一千二百二十,占楼二十有四,窝铺二十。辟三门,东门至海,南门面山,西则水门;城门外围筑“雍瓦城”占地亩许,侧向设门;潮至舟航抵城下。城内梯岩架军寮,连墙接屋,栉比鳞次,皆兵民之居,最称雄峙。”梅花城内有“钱堆山,银堆岭,三里花亭,七里梅花”之说,故称“梅花城”,是福州地区难得的石头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围城,城内军民依托石城墙奋起反抗,倭寇久攻不下,终于撤退,足见古城之坚固。
古城不大,建议穿舒适布鞋慢慢逛。想住民宿建议选城墙边的老院子改造房,晚上枕着海浪声入睡,清晨会被屋檐下燕子的吵架声叫醒。转过街角的滴水兽,彭家大院的马鞍墙便撞入眼帘。这座融合了闽派与海洋元素的建筑群,天井里蓄着的光阴比别处更浓稠些。正厅梁架上悬着当年渔获交易所用的铜秤,刻度早已模糊,却仍能嗅到咸鱼与茶叶在此交割时的喧嚣。而百米外的蔡夫人庙,檀香缠绕着「懿德夫人」的匾额,那位异国公主用三十载光阴将梅花古城写进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日志,让两个文明的对话至今仍在瓦当滴水声中延续。更令人动容的是天后宫。不同于其他沿海妈祖庙的恢弘,这里的神殿更显质朴。渔民出海前总会来此系一条红绸,宫墙外堆积的贝壳串成的风铃叮咚作响,宛如妈祖对子民的温柔应答。而在林位宫前,每年正月十五的“草鞋祭”仍在上演,村民身着明代布衣,用舞蹈重演祖先智退外敌的豪情。
来梅花当地美食不容错过,梅花人在传承福州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依托临海优势,精心打造了鲜爽弹牙的梅花鱼丸、古法蒸制的鲲鱼、反复捶打而成的马鲛鱼片以及香脆可口的虾饼等具有渔区特色的美味佳肴,我特别推荐”梅花烙”,用海蛎、紫菜和红薯粉煎成的金色月亮,咬开的瞬间会有滚烫的星辰流出来。配碗石花膏甜品,滑进喉咙的凉意像月光落进海里。梅花古城旁边的“鳝鱼滩”湿地芳草萋萋、候鸟云集,与大海、沙滩、岛礁等构成秀美的海滨风光。
六百年前,这里走过抗倭英雄、琉球使团、南洋客商;六百年后,跑过背着奥特曼书包的孩童。海浪依旧每天拍打着城墙根,而古城的故事,正在以新的方式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