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螺洲夕照

螺洲夕照

广告位

陈元邦

又一次去了螺洲,依然选在一个天色晴朗的黄昏。挂在螺洲大桥上的夕阳,斜斜地映在浩渺的乌龙江江面,也映在我身后的螺洲古镇。天边那轮太阳,圆圆的,嫣红嫣红,像一枚勋章。我不禁自问:这是颁给螺洲古镇的勋章吗?随即又肯定地回答自己:是的,古镇受之无愧。

一天的行旅沉淀下来,夕阳的气韵如同尘封已久、刚刚开启的老酒,空气中弥漫着甘醇,温润而柔和。见了,心中不由感叹:“夕阳无限好。”我眼中的夕阳,从不曾是“落阳”。太阳是不落的——只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圆的,带来光明的太阳也是圆的。浩瀚天际间,地球在转动中渐次接受阳光的拂照,周而复始。没有光照的一面成了黑夜,此时空中的月亮,便成了太阳的影子,静静地与我们对话。

眼前的黄昏,恰如其分地映衬出螺洲古镇的韵味。它在岁月中沉淀出独有的辉煌与荣耀。它的气质,有如岁月沉淀的包浆,熠熠生辉。我仿佛吮吸到古镇特有的人文气息,它温润得令人着迷。

让我再一次生起走进古镇的冲动,是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热播。主人公吴石将军正是螺洲人。将军塑像前,一束束鲜花静静摆放,无声胜有声。每一束花、每一片花瓣,都表达着人们的思念。没有带鲜花的我,面对将军塑像,深深鞠躬。沿着一条泛着油光的青石板路,“帝师之乡”的石碑矗立在不远处。走在这条不算长的青石板路上,我触摸到了一条跳动着的历史人文之脉。

螺洲,人们习惯称之为“古镇”。店前村,人们也习惯以“古村”称之。“古”相对于“今”,“旧”对照着“新”。岁月积淀下,一座座古厝古室、一条条古街古巷,蕴藏着故事,寄寓着人文,引人睹物思人、睹物思事。店前村面积仅0.7平方公里,却是古迹最集中的地方。走在石板道上,陈氏五楼、状元府、尚书第、天后宫、奎光阁——一个个古迹相连。穿行其间,聆听建筑背后的故事,我试图解开心中之谜:一个江边小村,何以走出108位举人、21位进士、3位院士。

从这些古迹中,我汲取到浓郁的文气,似乎也有了答案:这里文风鼎盛,崇儒尚学,既有优良的文化教育传统,也有深厚的祠堂文化。“继世书留香”,每一处古迹都是书香浸润的实证。从今天来看,“古”是昨天,是今天与昨天的接续;而今天,也将成为明天的“古”,是今天与明天的相连——这样的接续,串联起一条文脉。

穿过天后宫对面的防洪闸门,再次来到江岸边。这里已被辟为休闲场所,孩子们嬉戏玩耍;老人们品茗聊天;游客们观景拍照,欣赏黄昏美景。我在岸边远眺,巍巍五虎山与古镇遥相对望,如同天然的屏风,又似搁笔的笔架。闽江这一段江面,人称“螺江”。螺洲镇本有一个浪漫的名字——“百花仙洲”,后因是田螺姑娘传说的发源地,改名为螺洲,这段江水因此得名螺江,江边渡口则为螺仙道。这些名字蕴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站在地图前端详,螺洲镇位于南台岛东南端。看到“洲”字,我不禁想起《诗经》中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螺洲给我的意境,正如《诗经》所描绘的那般——江水拍岸,轻舟摇曳,仿佛听到雎鸠关关的絮语声,听见镇中传来的钟鼓之声和着江水涌起的浪涛声。这声音,有时激越,有时和缓。

在没有公路、铁路的时候,江也是路,是水路。店前村江畔,有一渡口叫白湖道,明清时期是螺洲至盖山白湖亭进福州城的主要水上交通要冲。螺洲虽偏处一隅,但有了眼前这条江,便可通江达海,在岁月中滋养着开放包容的情怀。

五虎山可为屏障亦可搁笔,螺江可作墨亦可作路,浸润着螺洲的人文底蕴。

黄昏下的螺洲如诗如画。我想象,若在早晨远眺对岸的五虎山,晨光一定洒满连绵的山头,也会把浩渺的江面染得熠熠生辉,美不胜收。

夕阳不仅美,更让人期待。夕阳,是结束又是开启,是传承与更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螺洲夕照,我想到了《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在这夕照中,憧憬明天。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