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话》
从福州往东,沿着闽江而下,江水在山与山之间铺展开来。再向前十余里,便到了闽江入海口北岸的闽安。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江风带着海的味道拂面而来。眼前这个安静的小村落,谁又能想到,它曾是东南沿海的政治、军事与商贸重镇,被誉为“福建第一门户”。
“贡船浦弯弯贡船浦长,千年流水闪呀闪银光。”这首当地流传的古老民谣,道出了闽安的来历。自商周时期起,闽越人的渔舟就在此停泊;汉唐以后,这里成了福州港的门户,所有入海出洋的船只,都要在闽安检税、驻泊。郑和七下西洋时,也曾于此招募水师。那一帆帆丝绸、陶瓷、茶叶,从这座古镇出发,漂洋过海,奔向世界。
如今的闽安,静得出奇。沿江公路蜿蜒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闽安镇协署”——旧时的协台衙门。朱墙白瓦,厅堂恢宏。它自唐代设巡检司起,便是海防重镇,清时更为保卫台湾的重要指挥部。绿树环院,古榕参天,岁月仿佛在这里停步。廊下的石槽、墙上的碑记,都在无声地诉说往昔的威仪。
出了衙门,脚下的青石巷便是“城里街”。昔日的官宦人家与文人雅士,如今只剩门额斑驳的院落和偶尔传出的闽语家常。村里年轻人早已远行,老人们坐在门前乘凉,淡然谈起当年的繁华。菜鸟驿站门口挂着“亭江纽约跑跑”的广告,似乎也在暗示着古镇与世界的某种延续。
不远处的“普庵楼”依旧巍然。宋代商户为求兴旺而建的骑楼,在中法马江海战中曾见证血与火的抵抗。年轻的陈明良手持大刀,奋战至死。今日的普庵楼下,香火犹存,仿佛仍在为那段英魂祈祷。
街角的小吃店飘出蒜香和热油气,是古镇少见的烟火气。三叉街昔日渔行十三家,潮起潮落,人声鼎沸,如今却只剩下几盏昏黄灯火。
顺着邢港河前行,贡船浦公园静卧江畔。这里曾是外国贡船入泊的渡口,如今只剩几位阿姨在河边种菜。再往前,是镇中最古老的遗迹——迥龙桥。唐昭宗辛酉年建造的石桥,千年风雨仍未摧毁它的身姿。桥上狮首莲纹依稀可辨,桥下江水依旧奔流。
桥南的玄帝亭与桥北的圣王庙遥遥相望。圣王庙供奉齐天大圣,香火旺盛,是福建三大齐天府之一。红毛猴王的传说、陈靖姑的法力,都融入这座庙的烟火之中。村民们说,圣王爷的生日快到了,届时将有戏台、福宴、气球与闽剧,那是闽安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离开古镇时,登上闽安楼。江风扑面,视野豁然。脚下的旧码头早已寂静无声,曾经五百艘帆船齐发的盛景,只能从村中老人的口中听见。江对岸,锈迹斑斑的红夷大炮依然伫立,仿佛还在守望那段不屈的岁月。
落日的余晖洒在迥龙桥上,石兽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闽安,这座沉睡千年的古镇,如一页旧书,虽经岁月浸染,却依旧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闽安”的“安”,在古人心中是“安镇闽疆”,在今日看来,却更像是“安宁”“安乐”。历史的浪潮早已退去,唯有江水仍在流淌,带着千年的记忆,低声吟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