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别样后园里

别样后园里

广告位

刘长锋

40年前,我师范毕业,一纸调令把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带到闽侯最需要的西北深山——大湖后园里小学。当推开小学那扇吱呀作响的厚重大门时,霉味与烟火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谁能料到,这一推,竟推开了我生命中最难忘的6年时光。学校隐匿于古厝群中,每日早晚走访督学,都要穿梭于古房墙的豁口与一户户人家的通道之间。

每当暮色四合,便是一天中最悠然的时光。我漫步于古厝前的小径,看夕阳西下,余晖漫天,历经千年风雨的石板桥沐浴在如金橘般温暖的夕照里,静静横跨于潺潺小溪之上。那一刻,历史的沧桑感在心底油然而生,同时也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要为这片古厝里的子弟们做些什么。

这片藏于深山的古厝群,始建于明清及民国初年。或许因地处偏远,少有人至,历经500多年岁月风霜,依旧风韵犹存。古厝群共13座,有连片而建,亦有单体而立,远远望去,却浑然天成,如同一幅古朴的水墨画。其中连片古厝从侧面而入,最大者竟有108间房,占地约2000平方米;正面而入,多为二三进格局。

古厝多以朝南厅堂为核心,左右护厝如双臂环拥,天井嵌于中央,天然勾勒出独特的“凹”字。天光自天井倾泻,碎成满地斑驳。抬眸可见云卷云舒,环视尽览青山翠竹,为古朴的建筑注入灵动生机,亦为古厝添了几分诗意与希望。

古厝尽显徽派建筑神韵,粉墙黛瓦、马头墙与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完美融合,和谐相生。古厝大多一进连一进,结构相似却各有韵味。最古老的五柱楼,据传曾是家族先祖刘昞栖居之所;新厝楼、横楼等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走进新厝楼,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建筑,前厅后院布局精巧,占地约380平方米。楼墙以马头墙为主,中间木结构部分木雕精美,雕梁画栋,尽显匠心。院子四周铺设花岗石块,青石制成的柱础雕刻细腻,工艺精湛绝伦。整体建筑既有徽派建筑的大气,又兼具江南民居的精巧,庄重中而不失灵动。

横楼采用廊屋檐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二楼围廊环绕,房间排列井然有序。楼内古意盎然,古旧厅堂、雕花老窗,梅英暗香浮动;更有美人靠、半边楼等独特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古厝群中间高坡上是一座祠堂,别看门面质朴无华,它可是始建于宋初的凤岗刘氏最早古祠之一。祠堂一进正中供祀的是后园里刘氏宗祖昞公牌位,供座两侧挂着一对由我撰写的楹联:“仁心孝德传家,四十世兰馨桂馥;鼎食钟鸣蕃世,千余年玉振金声”,简述了这支崇儒重孝和鼎食钟鸣的名望家族。除此,这里还有北宋绍圣三年(1096)制作的大石缸、南宋绍兴年建造的石板桥。这些古建筑物和独特古朴的古厝、清幽深邃的小道、潺潺流动的溪水,建构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独特风韵。

“一支刘氏徙山中,业肇千年古韵浓。崇读勤耕庭训笃,仁心孝道磬声重。昞晖宗裔喜相聚,存在公昆欣际逢。簇捧大觞红醴溢,凤岗兄弟共笙镛。”短短56个字,道出了刘氏家族的千年传奇。早在宋代,怀安县五十三都蒲坂境就热闹起来,刘氏家族先祖在此扎根,把耕读传家的火种,一燃就是千年。诗中“存”“在”二字,指的是刘存、刘在兄弟。公元881年,刘在河南固始老家离世,刘存便携三子三侄跟随王审知义军入闽,定居福州凤岗。刘存的三侄儿刘昌祖辅佐王审知有功,官至后唐司马参军。北宋初年,刘昌祖之孙刘昞从凤岗刘宅迁居至闽侯后园里,自此,家族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历39代,跨越1040多个春秋。

后园里曾流传着“富甲一方”的故事。自宋初五世祖刘昞迁居此地,刘氏族人历经千百年的艰苦创业,造就了众多“地主”“大户”。当地俗语“能看到的都是刘家田园”,就是对当时富足景象的生动写照。遥想当年,先人们或许在安徽生活过,或是与徽商交往密切,发家致富后归乡,依山水之势,建起这片充满徽派特色的古厝群。看着堂前那些厚重长方形的大青石,难以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往昔,人们如何在羊肠小道上,靠人力将它们从几十公里外的平原地带扛到此,先辈们的坚韧与才智,令人惊叹不已。此外,古厝群还藏着不少神秘的传说,留待人们走近它、探索它。

前些日子,我回到阔别40多年的后园里。一路逶迤,雾漫云呈,但一进村,雾散霞张,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徽村”展现眼帘,心境豁然开朗。看似平常的古厝,许多历经风雨却依然精致的古建筑,都已被当地政府列为文保单位。往村里走去,就会发觉往日在山野间嬉笑打闹的学子见不到了,聚在门口唠嗑闲谈的尽是老人。

因此,古厝显得有些寂寥,只有节假日才热闹起来,白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可一到夜晚,偌大的古民居群仅有40多人留守。年轻人回了福州城,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依旧坚守在这里,守着墙上的老照片、厅堂里的宗祖牌位,守着屋前的田园,守着承载岁月记忆的古厝。

人群中,我当年的老邻居刘用里布满沟壑的脸庞突然亮起来,浑浊的眼睛泛起涟漪:“老师,几十年没见了,您还这么精神!”他颤巍巍地起身,骨节突出的手紧紧攥住我。一旁的老依姆也凑过来,眼角的深纹里也挂着笑。曾经的学生刘必新,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见到我激动万分,脱口而出:“老师,40多年没见,我一直记挂着您!您还记得当年我帮您挑东西去江洋车站的事吗?”怎会忘记!还有刘用农、刘必勇、刘昌隆、刘用邦、刘必清等学生,每到寒暑假,他们总会早早打听我回家的日子,抢着帮我挑最重的行李,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步行约8公里,到江洋农场赶那每日仅一趟的班车。他们是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如今,40多年过去,他们中有的已是儿孙满堂。时光匆匆,我与刘必新赶忙合影留念,想将这份珍贵的情谊永远留存。

在刘必新引领下,我去看望新厝楼学生刘昌明。当年寒暑假开学,他的母亲和众多尊师重教的家长一样,热情地邀我去家中吃返校后的第一顿饭。刘昌明学习优异,考录成为教师,后来辞职下海创业。再见面时,他急忙拉我到家中,沏茶叙旧,往昔的师生情谊,依旧浓厚。

几十年来,古厝让我思念千百回。它曾以最纯净的光辉,最高远的守候,抚慰我孤身在外的寂寞与迷惘。我思念那缱绻的晨雾和土墙上的晚照,也思念那氤氲的绿色和柴火堆的香气;更思念春阳高照的日子,每当我走进古厝,就有阳光从天井倾泻照进,散落成一地的斑驳,轻盈又厚重、透明又纯白,逐层铺开,充满遐想,呼之欲出。

这是承载着厚重历史和自然人文的古厝,让每一个喜欢它的人,更想走进它的过去,触摸它的曾经。古旧的厅堂,雕花的老窗,有暗香飘过的梅英,西头还有很老的祖屋,地基深埋在土地里。古厝前有山溪环绕,也有良田纷呈,背靠蟹山,有高树修竹簇拥,还有山花野草映衬,它们像花朵承诺果子、春天承诺土地、大树也承诺古厝那样,一岁一枯荣,岁岁更葳蕤,从不失信。

我在这装满我青春回忆的后园里,走了很久,坐了很久,想了很久。临走时,我再次回眸望去,几缕炊烟,正从古厝间升起,很软,很暖。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