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都在线
连潘惜字炉,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连潘村潘村街。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北朝南,高3米,为仿木石构建筑。由基座、炉体、顶盖组成。炉顶置莲台上托葫芦。炉口上方刻“惜字炉”三字,两侧青石板上刻:“敬先贤先圣;焚一字一功。”炉口下方高浮雕一只貔貅。炉体右侧刻一个大“福”,左侧刻“清宣统元年,延龄堂陈建”。炉基座正面两侧阳刻百吉绶带,中间浮雕一只螭虎。连潘惜字炉整体造型优美,装饰工艺精湛,是福州城区非常少见的惜字塔建筑。
寻访完连潘泗洲佛亭,接着寻访另一处县保“五里亭”。在连江路两侧五里亭立交桥一带寻找未果,甚至一小区保安说已经被拆了!最后决定结束寻访,回去途径潘村街,发现路边一新建宗祠前有一座小塔。近前一看,竟然是较为少见惜字塔。
惜字炉也称“惜字塔”、“字库塔”、“敬字塔”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小型建筑,具有儒家文化内涵。受传统文化“惜字如金”“敬字惜天”思想的影响,古人将废弃字纸放入专门修建的塔中烧毁,并逐渐形成一种风俗。据史料记载,我国宋代开始建造惜字塔,明清时期比较普及。
连潘惜字炉原位于连潘陈氏宗祠前,旧时宗祠曾作为村中私塾教授新学,堂号“延龄堂”。惜字塔即由陈姓族人于清宣统元年(1909)建成,立于陈氏宗祠前,以焚烧废字纸,至今已逾115年。2014年城市建设需要,惜字炉随宗祠迁今址,并于2022年8月完成迁建落成。
敬惜字纸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古人认为纸有生命,充满灵性,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更具灵性,敬惜它们就能积累功德。惜字炉是专门建造的用于烧毁带有文字的纸张的建筑,是古人“敬惜字纸、惜字祈福”理念的体现。
敬惜字纸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萌发于中国本土的儒教文化,后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道教、佛教的元素,而惜字塔正是这种文化的实物载体。无论是敬惜字纸这一风俗还是惜字塔建筑本身,都能够展现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