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鳌江宝塔,屹立于上迳村鳌峰之巅,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塔之内临鳌江,塔之外临迳江。建塔之前,此山名为鳌峰山,村名鳌峰村;建塔之后,因塔而更名为塔山。
鳌江宝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由乡民信众集资兴建,历时三年竣工。全塔为八角七层石塔,高28.5米,内部中空,可供人登行。塔尖原为石葫芦,后遭雷击损毁,改以砖砌修复。虽历经劫难,宝塔依旧以其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吸引着八方来客。
塔身呈八角形,底层每边宽2米,自下而上逐层递减0.05米。全塔共有塔门12个,门高1.9米,宽0.53米。塔内设有石阶,每层12级,外围环道微向外倾斜,以便排水,四周砌有石栏。塔门口立有两尊石雕镇塔将军,披甲执锐,怒目飘髯,威风凛凛。门前另设一尊石鼓,更添古韵。
石塔三至六层设有看台平座和腰檐,每层南北开门,方便登塔观景。塔内雕刻精美,佛龛与塔壁间嵌有石雕狮子、佛像,形态生动,雕工细腻。每层塔门旁镌刻对联,如“愿四海宁谧,愿五谷丰登”“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寄托着古人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其字体与海口弥勒岩阁石柱上的文字如出一辙,或为同一匠师所作。塔外壁正中及塔内门壁处,各嵌有一尊方形青石弥勒佛像,佛像右侧刻有51位捐资者姓名,以昭纪念。第一层塔门石柱上,还镌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妙法莲花经”,展现深厚佛教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塔第六层石栏下长有一株榕树。榕树虽为古塔增色,却因根系蔓延,已将走廊石板撑裂近5厘米,致使环道出现下垂。
鳌峰北坡原有鳌峰寺,香火曾极为旺盛,解放前夕因火灾而毁。塔身石柱上刻有乡里十八姓氏妇女捐银数额,由此衍生出许多传说。
相传明末上迳林门有18家子弟远赴海外谋生,久未归乡。18位贤妻思夫心切,遂合议捐银建塔,每夜轮流登塔点灯,以为海上舟船导航。年复一年,芳华渐逝,终未盼得郎君归来,竟相继抱恨而亡。后人因此称此塔为“望夫塔”或“十八寡妇塔”。
另一说则认为真正的“望夫塔”在鳌峰以东的铳域山上,此塔并非其所。无论孰是孰非,鳌江宝塔的修建与传说,均折射出封建礼教与乡土文化的深远影响。
清秋登高,凭栏远眺,渔溪镇区尽收眼底,田畴如织,郁郁葱葱。极目远方,甚至可见高铁穿梭而过。数百年来,宝塔静静矗立江畔,守护着这片土地。据说,自建塔至解放初年,每逢元宵佳节,正月十一至十六夜间,塔上层层点灯——每层八盏,共48盏,塔尖再点3盏,合计51盏。届时灯火辉映,光芒四射,象征普天同庆、合境平安。
鳌江宝塔周边亦散布着诸多历史遗址与美丽传说。村前沿港口有抗倭城堡,铳域山亦流传望夫塔的故事。登塔极目,近览良田沃野,远望名山关隘,处处皆见岁月痕迹,见证着上迳村乃至整个地区的兴衰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