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光塔俗称仙塔,位于城关西南街位于连江县城关西南街上,原是护国天王寺塔,始建于唐朝大中三年(849年)。为花岗石砌造,八角仿木楼阁式建筑,叠涩飞檐斗拱。
塔坐东朝西,共二层通高9.2米,建筑面积46.4平方米。仙塔原为藏经塔,一般认为现存第一层为唐代,第二层为宋代。仙塔以精美的雕刻装饰而著称。
塔基须弥座高1.2 米,周边雕刻波浪纹图案及双狮戏球、天马、奔鹿、麒麟等浮雕图案。交接处雕有不同形象力士八尊。塔基上部为佛龛,龛内原嵌有两尊青石罗汉佛像,而今这些罗汉像已难觅踪影,只在塔内壁佛龛里尚存一尊残像。佛龛下方雕刻着连枝莲花及神兽图案,两面相连接的尖角上刻有一枝含苞待放的莲花,莲花顶端向外伸展着两条张着大口的龙首。其实这些龙首并非专为装饰之用,它也是整个建筑的一部分,起着联拱榫接的作用。
塔的第一层高4 米,莲花蕊托顶,有龙首吐珠、缠枝莲花和双凤朝阳、仙鹤等各种花纹,雕刻精致。第一层塔的顶端,覆盖着瓦形塔檐。密檐下八面都各浮雕有一组5尊呈趺珈坐姿佛像。内砌窗形佛龛,配上青石坐佛。一层塔门两边原立有1.85米高两尊青石雕刻武士像,现仅存两段残像,高大威武,身材健硕,手执兵器,给人以雄壮魁伟之美感。这些雕刻精美绝伦,彰显唐代建筑雕刻风格,经千年风霜雨露的侵袭,至今依然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
南面有门,拾级而上,通往二层。第二层高4 米,塔身按比例稍缩,嵌刻简朴,南门镌刻柱联“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妙法莲花经”,门额刻“悉达多般怛啰”,意为“佛陀觉者”。
塔畔原有一座寺院,名竹林寺,与塔同时建造,唐咸通年间,皇帝御赐寺匾,命名为“护国天王寺”。明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侵袭,寺被拆除用于筑造连江县城墙。据说建塔时,仅修建了两层之后,那座寺院便损毁了,因此石塔也就半途而废,没有继续建造下去。如今展现在众人面前的,便是这仅有两层的石塔。用现代的话来说,这座建筑成了半拉子工程“烂尾楼”,这一“烂”就是千余年。
当地百姓把这座未建成的石塔称为“无尾塔”,这其中还有一段民间传说:古时候在连江县玉泉山上,有一个成精的犀牛怪屡屡下山祸害百姓,村民们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多次寻访和尚道士来作法驱魔。然而这犀牛怪法力无边,和尚道士们与它斗法均败下阵来。
恰好临水夫人陈靖姑途经此地,见到百姓遭难深感同情。她手持一把拂尘,与那犀牛怪大战数十回合,直杀得飞沙走石、地暗天昏,趁着那犀牛怪力尽胆怯之际,陈靖姑拂尘一扫,将仙塔的塔尖飘移到玉泉山上,一阵巨响,将犀牛怪压在了塔尖内,幻化成玉泉山上的犀牛岩。从此犀牛怪再也不能祸害人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陈靖姑飘然而去,而仙塔也成了无顶之塔。
如今在连江近郊的玉泉山上,犀牛岩依然耸立,岩顶上一尊精巧的小石塔仍在,这些都成为玉泉山上的最佳景致。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玉泉山上那座小巧的塔与这座仙塔没有任何牵连。
仙塔的建筑风格独特,石构件雕刻精美。浮雕刻生动传神,雕工精巧。为连江县现存最早古塔,由于建筑结构和艺术造诣较高,已编入《中国古塔荟萃》。仙塔为福州地区现存最早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也是福建省仅存唐代大型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