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永泰樟坂乡贤第

永泰樟坂乡贤第

广告位

庄勇

秋阳漫过永泰同安镇的黛瓦檐角,樟坂村的田埂间还凝着晨露的清润,循着108县道望去,一片黛色建筑依山傍水铺展,门楣上“乡贤第”三字虽经岁月摩挲,笔锋间仍透着温润的书卷气。墙根处立着两块石碑,分别刻有余潜士故居(1997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樟坂乡贤第(2009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这片近22000平方米的院落里深藏着两代乡贤的风骨。

最先叩响记忆闸门的是前座余潜士故居——其建筑格局仍存明代后期的风貌,包含屋前池塘、上下厅及左右护厝,后部横屋主厅面阔七间,进深七柱,两侧设有回廊。史料记载,故居屋前原有一方池塘,塘水映着黛瓦白墙,锦鲤摆尾时搅碎满塘倒影,恍若搅乱了久远的时光。

如今方塘虽已无存,但循着屋前地基的浅痕,仍能想见当年“塘映庄寨”的景致。这座土木院落,梁柱虽覆着百年岁月痕迹,却仍透着沉稳的质感。正门前左侧原立有下马碑,今石碑虽已湮没于岁月,透过地方史料与余氏族人的口述,仿佛能看见文武官员至此勒马驻足、躬身下轿的肃然场景;右侧两组笔锋状的旗杆石柱尤为精致,柱身两侧方形穿杆孔旁,莲花纹雕舒展细腻,花瓣间似含清露,恰如他一生清廉高洁的风骨。

余潜士(1784—1851)出生于此,幼孤家贫却勤耕苦读,后入省城求学,得宋儒理学启迪而潜心探究,终成一代教育大家、理学大师,名扬闽台,桃李天下。咸丰四年(1854),他被赐进士,授文林郎,入祀乡贤祠,配祀孔庙,享春秋官祭。

跨进正厅,梁上木构衔接处依稀留着细微痕迹——清末一场大火曾烧毁故居部分建筑。余潜士儿媳张瑞贞(1809—1897)主持重修,这方院落才重焕生机。这位三岁被余潜士收养的女子,自幼便显露过人聪慧:四岁启蒙,怀膝受书;六岁随馆就学,能率先悟透经义;八岁开笔,习撰短文,每有佳作,常成榜文,“当堂吟哦讲评”,成为同窗之典范。九岁时,她的第一首诗问世,后被刊入《瑞贞吟草》。每当贵客造访,余潜士总喜不自胜地捧出她的文稿,赞道:“吾家有班昭矣!”那份疼爱,溢于言表。

从余潜士故居向西北侧行约130米,便到了张瑞贞故居。这座始建于清末、曾遭火毁后由张瑞贞主持移地重建的典型庄寨式建筑,因岁月侵蚀,渐露破旧痕迹。2021年余潜士基金会成立,余氏后人捐资进行修缮。

站在张瑞贞故居前望去,这座长方形的庄寨格外规整——长71米、宽42.5米,占地逾3000平方米。沿中轴线缓步而入,门厅、天井、正厅、后天井、横厝依次铺展,两侧对称分布着厢房、护厝、连通回廊与明渠,132间木结构房间错落有致。

余潜士赴省城后,张瑞贞代师授业数十载,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塾师。正厅宽敞明亮,本是族人婚丧喜庆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平日里,却被她用作讲学的课堂。余潜士翁媳与林则徐夫妇为通家之好,郑淑卿曾赞叹:“有瑞贞女史作塾师,永阳(即永泰)蒙童有福矣!”

张瑞贞故居动人之处,莫过于“防御—居住—文化”三位一体的建筑智慧。四周的双层围墙高大坚固,站在二楼回廊,可俯瞰寨外动静,这是永泰庄寨御敌的共有特质。而故居的特别在于,每道内墙门后都设有门杠门闩,四通八达的回廊居然暗藏“机关”——若外敌侵入内部,族人可立即关上内门,以门杠堵截,并通过回廊迅速集结,困敌于局部。更令人称奇的是,所有房间均双门设计,初见时笔者不解其故,经请教庄寨长者后才知晓这是“反包围”的巧思:与敌正面相遇时,族人既可直接对峙,也可从另一扇门绕至敌后,瞬间变被动为主动。那些不起眼的门杠与双门,竟是百年前的“防御密码”,每一处细节中都藏着先人的生存智慧。

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张瑞贞故居的水系统。天井“四水归堂”的布局,出水口雕刻铜钱纹,本是永泰庄寨的标配,而故居的明渠却独独酿出新意。它比一般庄寨的明渠宽阔许多,渠底设置可调节水位的低坝:平时储水,可防火警;涝时泄洪,不惧暴雨;寻常时,渠水清澈,锦鲤回游,喷泉溅起的水珠映着阳光,凝成细碎的彩虹。明渠之上架着观赏连廊,两侧的美人靠座椅被岁月磨得光滑温润。此处,看流水潺潺,听风声穿廊,鼻尖萦绕着莲花的清香,暗生出“上善若水”的遐思。这般“以水为境”的构思,正是与其他庄寨最大的不同点:它不刻意追求雕梁画栋的繁复,却在简约中见精细;明渠不只是排水设施,更成了读书吟诗、教导学子的意境载体。这份将实用与美学、生活与文化糅为一体的巧思,恰如张瑞贞本人——以才学滋养蒙童,以善举温润岁月。

绕到横厝后方,一处处旧时粮仓遗迹仍在,砖石垒砌的墙基上,当年储粮的凹槽清晰可见。光绪年间永泰大旱,张瑞贞“率众子侄开仓赈灾,施粥四十日,活人无数”,官府特颁“积善人家”牌匾。如今牌匾虽已不在,却能从这粮仓遗迹遥见她指挥赈灾的身影,至今仍是乡邻心中温暖的光。她不仅是才学出众的女塾师,也是勤俭持家、敦睦妯娌的贤妻良母,更是扶贫救弱的仁者。这般风骨,与余潜士的理学修养一脉相承,正是这份传承,才让乡贤不仅只是一处建筑群落,更成为一座精神丰碑。

夕阳西斜时,余晖穿过天井的缝隙,将廊柱的影子拉得纤长。站在乡贤第的正门驻足回望——这里没有雕梁画栋的奢华,却有土木构筑的温润;没有声势浩大的排场,却有两代乡贤的风骨。余潜士的“清廉”,刻在莲花纹旗杆石柱的肌理里;张瑞贞的“善学”,融进明渠潺潺的流水中。每一块砖石,每一寸木构,仿佛都在轻轻诉说着耕读传家的故事,都在默默诠释着“乡贤”二字的分量。这方院落的故事,连同两代乡贤“清廉传家、善学济世”的风骨,等待着更多人来品读、来续写。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