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艺

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艺

广告位

裱褙是中国字画的一种特有的装饰技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艺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传统技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米家船”是一家创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今有150年店史的裱褙店。“米家船”的创始人姓林,人称金师,当时家住南后街的清末著名书法家何振岱送字来裱,他被金师高超的裱褙技艺所折服。

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喜欢沿着长江中下游飘游写生,由于江南气候潮湿,每到一个码头,米芾都把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船头,一边晾晒,一边展示。“米家船”就取自“米家书画满河滩”,意味深长,用来做裱褙店的名字是再合适不过了。源依此典故何振岱挥笔提了“米家船”的店名,赠与金师。

牌匾挂出后,在三坊七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轿子、马车来往不绝,甚至有些文人墨客在裱褙店里吟诗作画。至此,“米家船”裱褙店一路传承,从林金师到林广祥,又到林文光,现在传到了林宇,传承的不仅是高超的闽派书画裱褙技艺,更有对店训“人在店在,技艺永进”的坚持。

中国传统裱褙主要分为苏裱、京裱和扬裱,米家船的闽派书画裱褙技艺按流派属于苏裱。书画作品装裱后便于收藏悬挂,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所谓三分画七分裱,又保证了作品的收藏年限。

市面上很多裱褙店用的是普通裁纸刀,因为使用起来方便,用钝了掰掉一片就好。「米家船」坚持用铸铁打造的刀,每裁十几刀就要用磨刀石手工磨,磨好还需要褪火。铸铁刀裁出来的东西直,与普通裁纸刀相比,会有人眼感觉不出来的差别。

米家船的浆糊是用面粉煮出来的,煮完要静置半个月到一个月,期间还要不停地换水。浆糊作为粘合剂,直接影响书画的保存时间,一张画的命纸(直接粘贴在画心背面的纸张)靠浆糊粘结,浆糊要粘性够,又不能太粘。太粘就会太硬,使画心变脆,影响寿命;粘度不够的话,命纸和画心会分离起泡,所以要在粘和不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裱褙上纸的动作叫做“托”,无论是命纸,还是锦锻上完以后的覆背纸,米家船用的都是手工的宣纸。在上纸的手法上,与很多店采用单人操作的手法不同,米家船采用双人配合的做法,不容易出现差错。一幅字画裱成卷轴,米家船坚持使用杉木棍和杉木条,这些杉木放在杂物间阴干两三年,直到完全干燥。

“米家船”拆裱损、霉、黄旧字画更有特色,其拆裱工序为:拆裱前先在工作台上铺上一张与原画大小相等的宣纸,把画放在上面,喷水软化并刷平,对裂开破损部位,进行拼接后,翻转180°,刷平;经过一定时间后搓、拆,留下画身,背后刷上浆糊进行修补空缺部分,然后托上一层宣纸,贴上木板,进行定型干燥后,再把画拆下来,进行以下12道工序:托画心;裁画四周;配料;画心贴起线;封边或摺边;贴上下披轴纸;复裱宣纸;复裱定型;剪去封边;打腊;装轴;检验。“米家船”裱褙了不少字画,更拆裱了许多破损、霉、黄、旧古字画,对古字画文物的保护做出了一定贡献。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