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王公宫里的瓷脉

王公宫里的瓷脉

广告位

吴龙义


芝溪的水,流了千年;池园的窑,烧了四百多年。

在闽清县池园镇丽山村的烟岚里,王公宫檐角挂着岁月的铜铃,庙内藏着瓷土与火焰交织的光阴。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庙宇,1992年跻身闽清县文物保护单位,更封存着闽清瓷脉最鲜活的记忆——从泥土到瓷器,从异乡匠人到世代传承,从“瓷园”到“中国电瓷第一镇”……所有故事都在缭绕的香火与未熄的窑火里,静静发酵。

王公宫的精神源头,系于明末一位异乡客。广东潮州匠人阮思潮,负釉方,携技艺,辗转千里至丽山。他见此地高岭土细腻如脂,芝溪水清冽似露,便取松木为薪,引溪水作碓,在群山中重燃窑火。潮州釉彩的明艳与闽地瓷土的温润,在他掌心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相逢;他立下“手传、心授、德承”六字铁律,将师徒相授的链条深深植入池园的肌理。于是,异乡技艺落地生根,与本地巧思相融共生,闽清瓷脉的百年窑火,自此有了不灭的火种。而王公宫内凝固的廿二道制瓷工序,正是这场辉煌最精微的注释。

水碓叩击晨露,将瓷土舂成月光般的粉末;辘轳旋卷光阴,让泥坯在匠人的掌心渐显风骨;草木灰与瓷石在老秤杆的起落间相逢,配出的釉色,藏着山林的青与溪水的碧。这廿二道工序,道道连着匠心——拉坯时,手腕的弧度要如芝溪的曲岸;修坯时,刀锋的轻重需似松风过林;烧窑时,看火色的眼睛要能辨出窑火里藏着的“三分青七分白”。老匠人常说:“心与土契,手随窑火,心不静则泥不成形,手不稳则器难载道。”这份与瓷土相磨、与火焰相守的专注,是刻在闽清匠人骨血里的基因。

“土有灵性,火有烈性,躁则坯歪,急则窑毁。”王公宫里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辘轳把手,裂纹里嵌着瓷土的配釉瓷盆,还有水碓木齿上深深浅浅的凹槽,都在诉说着传承的模样:不是把技艺锁进抽屉,而是让每道工序住进心里,让“心到手到”的执着,跟着窑烟一代代飘下去。

世纪之交,工业浪潮拍岸。闽清第一、第二瓷厂的烟囱次第冷寂,流水线的机器声盖过了辘轳的转动——机器一日可出千碗,成本仅为手工之三,光滑的釉面、规整的形制,轻易便占了日用瓷的天下。老艺人们守着王公宫旁的小作坊,辘轳转一天,最多拉三十只坯,稍不留神,薄如蝶翼的碗沿便会崩裂。更让人揪心的是,年轻人嫌这营生“磨人又清贫”,拜师帖越来越少,老匠人望着空荡荡的作坊,常望窑兴叹。

可瓷土有韧性。手工瓷的魂,从不在量产的“多”,而在独一份的“活”。于困局中,老艺人们于青釉上拓印闽清的山影,让粗陶碗化身刻花茶具;将草木灰釉与禅意审美相融,烧出适合茶席的“云纹杯”;更带着辘轳走进学堂,教孩子们在旋转的泥坯里感受“静”的力量——原来匠心,依然可以种进年轻人的心里。

政府亦为这簇窑火添柴:在王公宫畔筑非遗工坊,让老艺人的工作室成了文旅胜境。电商平台上,“闽清古法窑”的标签下,传统青花与现代陶艺相映成趣。曾经藏于山的手艺,终于在时代的天光里,活出了新的模样。

如今的王公宫,庙前的石板路印着游人的足迹,庙内的梅瓷纪念馆里,壁画上的匠人仍在舂土拉坯。檐角的铜铃随风轻响,像在应和远处窑炉里跳动的火焰。那些凝结在廿二道工序里的筋骨,那些熔铸在四百年窑火里的魂,从未因岁月而褪色。

真正的传承,是让火永远烧着,让土永远活着,让芝溪的水继续滋养瓷脉,生生不息……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