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报
初学瓦工时,我曾听过一个让人难忘的故事,那是建筑公司的曹队长告诉我的,当时他正带我给一座石桥放线。
在我们家乡,建房有“开工管饭、上梁打膳”的习俗,也就是在开工、上梁、竣工这三天,房主都会置办酒席招待工匠,并放鞭炮以示庆贺。某个包工队给人家建新房,开工那天,包工头带着几个瓦匠放完线,就有说有笑地跟着房主去赴宴了。那时放线很麻烦,由于没有专业仪器,都用“三四五”的土办法放线,要好几个人同时把三个钢尺拉开,利用勾股定理定出房屋的轮廓,然后在四个大角外引轴线砸木桩定位。不想在他们去吃饭的空挡,有人动了手脚,把其中一个木桩拔下来挪了二三十公分,然后又原样砸在了地上。
包工头没有察觉,酒足饭饱之后,就安排人按着定位桩撒石灰线挖槽。挖完槽后就打夯,打完夯,就按着定位桩挂线垒基础、砌墙身。十几天后,墙体砌完,到了“上梁”的吉日,鞭炮声响彻街巷,但当十几个人合力把木屋梁抬上墙顶后,大家都傻了眼,本该稳稳压满墙身的屋梁,两头却只能压住几公分。当时瓦工就和加工屋梁的木匠吵了起来,都一口咬定是对方的错。最后拉钢尺一量,发现加工好的木屋梁长度正好,但房屋的进深却大了二十公分。包工头见状脸色煞白,头上直冒冷汗,因为按这尺寸,非但不能安设屋梁,而且房屋还建成了一头大一头小的棺材房——这可是盖房的大忌讳。那天的“上梁宴”吃得一地鸡毛,还险些引发安全事故。包工头挨了主家一顿痛骂,砌好的墙也只能拆了返工。返工的损失当然是包工头承担,他“金瓦刀”的名声从此一落千丈,最后竟被气出了一场大病。
“不知道那个故意挪定位桩的人是什么心态,也许是因为没喊他吃酒席怀恨在心,也许是邻居看到房主盖房眼红嫉妒,也许是同行故意使坏,总之此人的恶作剧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咱们干施工的一定要心细,一定要有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精神。特别是开工放线时,一定要勤加测量,反复校核,不能有丝毫马虎。”
对我讲完那个故事后,曹队长语重心长地嘱咐我,同时教给我一个双重控制轴线的办法——在设定位桩或龙门桩的同时,一定要加设暗桩。暗桩设在木桩正下方,一般用钢筋橛砸入地面,只露一两公分即可,上面用锯条锯下暗记。此后每次依据定位桩拉线,都用线坠与暗桩比对一下,这样就能确保轴线的准确性。
那年我二十六岁,每天蓬头垢面地在工地上垒砌石墙。见我已学会了些施工放线的技术,恰好项目管理缺人,在曹队长的推荐下,公司便安排我负责那座新建石桥的施工;记得那座石桥的跨度是36米,那是我第一次带队施工。
后来,我又参建了不少项目,包括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路、桥梁及楼房。随着科技的进步,定位放线用的测量仪器也在不断升级,从“三四五”的土法到“经纬仪”,从“经纬仪”又发展到“全站仪”和精准的“GPS定位”。但任何精密的仪器也离不开人的操作,所以每次开工放线时,曹队长的叮嘱就会在我的耳边响起,为此,我也养成了逢放线必设置暗桩的习惯。虽然自己牵头施工的项目也出现过一些小的失误,但从没出现过大的闪失。
多年以后的一天,我和曹队长偶然重逢。再谈起那段往事时,他告诉我,故事里被气病的包工头就是他的老师,正因为亲眼目睹了那次惨痛的教训,他才一直铭记于心。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有些教训,哪怕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值得铭记一生。就像这个故事,它教给我的,不仅是避免失误的方法,还有做人做事应怀有的谨慎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