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老家的理发师

老家的理发师

广告位

李小梅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一趟村里唯一的理发店,见一见那里的理发师王婶。只要那两扇旧门扉轻轻一推开,瞧见她熟悉的笑脸探出来,我就觉得像是卸下满身的疲惫,连同那些盘踞心头的焦虑与烦躁,也跟着消散许多。每每听着王婶熟稔的招呼,闻着淡淡的皂香,仿佛一下子也回到无忧无虑的小时候。

早年间,村里没有专门经营理发生意的店铺。年少时为了应对学校的仪容检查,我经常与小伙伴一起去邻村的理发店剃头。直到懂得理发的王婶嫁来村里,又把自家闲置的东厢房收拾出来,在里面挂起镜子、支起椅子、摆上工具,村里才总算有了一间像样的理发店。自那以后,我们这些孩子不必再奔波邻村理发,这间朴素的家庭理发店,也渐渐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后来我在城市打拼,去过不少装修光鲜的发廊,店里的理发师手法娴熟,十几分钟就能打理好一个发型。但那里吹风机的嗡鸣、剪刀的咔嚓声总透着匆忙,因此每次归家,我总想去王婶的老店,请她拿那把用了多年的推子,帮我慢慢修剪头发。王婶理发一向是慢条斯理的,考究点的发型往往得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剪好,店里的熟客还给她取了个外号叫“慢郎中”。起初我也觉得王婶剪发太慢,后来才渐渐明白,那份从容不迫的节奏,恰是我在城市里寻不到的“慢活”真味。

王婶的理发店也是村里消息的“收发站”。我每次去理发,都能听她讲起村里的新鲜事,比如谁家的稻子熟了,哪家添了新丁或孙辈考上了大学。她的话好似一根无形的线,让我这个常年在外的人能寻得一个感知乡情脉动的窗口。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听王婶絮絮叨叨讲起往事。她有时回忆我父亲过去来理发时的情景,说他常会付钱时多留些零钱,怕她不收,动作还放得很轻。王婶有时也讲起伯叔们的理发趣事,比如李伯每次理发都会打呼噜,那鼾声如雷,总是逗得满屋的顾客忍不住捂嘴偷笑。还有我小侄子过去来店里理发,小孩子怕推子的嗡嗡声,不停哭闹挣扎,王婶便变戏法似的掏出小糖块,边哄他边推剃刀,好不容易才把这个小家伙的头发剪好。这些细碎的往事,经王婶一讲,犹如在我心头开出一朵朵温暖的小花,也让远归的我,在这些烟火往事里找到踏实的慰藉。

回老家找王婶理发,其实并不只为修剪头上的烦恼丝,更多的是想在匆忙人生里,寻一处让心灵靠泊的渡口。生活路上的风尘仆仆,终需这样一间老店,一位慢手理发的老人,用剪刀的节奏、旧年的故事,轻轻掸落。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