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福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总在不经意间散发出深厚的匠心气息。坊巷深处,炉火闪烁,铁锤声脆,一把剪刀的锋刃,在岁月的敲打中闪耀着百年的光——那便是郑兴利剪刀。
横屿,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是一个拥有百年剪刀制作历史的小村庄。这里的剪刀工艺,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横屿的剪刀,以其锋利耐用、造型美观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剪刀之乡”,百年来铁花飞溅、火光映人。1904年,郑应梅在此筑炉为生,是最早制裁缝剪的匠人之一。十年后,他的儿子郑金财将作坊迁至茶亭街洗马桥,挂起“郑兴利”三字的招牌。在过去,福州凡是制作、经营刀具和刀器的商铺,招牌中大都带有一个“利”字。“郑兴利”这个招牌名字,意为:“郑”家“兴”这个剪刀的锋“利”。
当时,汽车修配业兴起,工业用剪也应运而兴。郑金财及时抓住这个商机,很快就研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十几种剪铁的工业用剪,而且达到“剪铁如布”的程度,郑金财因此被称为“铁剪王”,郑兴利剪刀也声名日盛、生意兴隆。
郑家的秘诀在于独有的“夹钢”技艺——将两种钢,一硬一软,烧红锻打成一体,硬钢为刃,软钢为背,经反复锻打至薄如纸,坚而不脆,锋而不卷。剪刀咬合处仅一点,一毫米之宽,却能剪铁如纸。外观质朴乌蓝,不作修饰,留下锤纹的肌理与匠人的呼吸。
第三代传人郑德官在继承祖法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设备,改良工艺,使手工与机械结合。他为2008年北京奥运打造了仙鹤造型的小剪刀,寓意吉祥,作为奥运礼品赠人。郑兴利剪刀从此走出福州,远销台湾、美国、新加坡等地,成为“福剪”中的状元。兴盛时期,茶亭街店面有700多平方米,鼎盛时期一个月能卖出7000多把剪刀。之后因随着茶亭街拆迁,郑兴利剪刀经历了数次变迁,也从第三代郑德官传至第四代郑隆新,如今又传至第五代郑力立。
时过境迁,郑氏家族成了福州城内仅有的世家祖传手工锻造剪刀技艺的匠人,他们始终坚守着这项传统技艺,不肯让这门技艺在机器轰鸣中消逝。如今,郑兴利的第五代传人郑力立仍在台江区长乐南路的小店中,守着祖传的炉火,敲打一把把剪刀。老顾客时常上门,有人磨刀,有人再买一把“能用一辈子”的剪刀。他总笑说:“我们的剪刀太耐用了,四十年前卖出的,如今还在用。”
一把剪刀,从横屿到茶亭,从铁炉到非遗,剪开的不仅是布料,更是时光的纹理与人心的坚韧。火不灭,铁不冷,手艺不息。百年“福剪”,至今仍闪着温润的光,锋芒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