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初次听到这句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名句时,很多人都无法把这么细腻唯美的诗句和食物搭上关系,可它恰恰形容的就是——线面。传统线面制作,源于唐末“十八姓随王入闽”时自北方传来的面食加工史。据史志记载,线面制作始于宋,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作为闽清的一道传统美食,不仅寓意美好吉祥,还具有“易煮快熟,久煮不糊,柔韧滑润,嚼不粘牙”的特性和原料简单、成本不高的特点,故自古以来成为当地节庆礼仪、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传统食材,形成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如祝寿的线面叫“寿面”;结婚时新郎家送新娘家的面叫“喜面”;妇女生产后食用的面叫“诞面”;亲友第一次光临时煮的面叫“饷容面”;迎接远客或者迎送亲人时吃的面叫“太平面”等。
面架一字排开,数百条线面高悬其间,倾泻如帘,慕名而至者给予一美称:能吃的五线谱。线面师傅手持两根细木棍,忙碌地穿梭在面架间,不时地扬起木棍在线面间上下挥舞,动作娴熟而又轻柔。另一人在其旁边打着下手,两人将线面“你拉我抻”,样式颇有文艺范。晾晒要挑晴天,还要最适宜的气温;和面要注意时令区别,不同的季节要进行相应的调制完工,收起,线面丝丝宛似流纱、洁白如玉。线面的原料和辅料其实都很普通,就是以精面粉为原料,配以一定量的精盐、食油、茹粉等。这些其貌不扬的材料,经复杂严谨、一丝不苟的10—12小时的纯手工制作,产品外观洁白如玉,色泽纯净,飘然若须,细长如线,干而不酥,柔而不湿;食用易煮快熟,久煮不糊,柔韧滑润,嚼不粘牙。
丝丝线面牵浓情,一碗在手暖人心。作为福州地道的一种美食,线面在闽清人心中的地位,不仅仅只是一碗面,更是一种情怀的寄托,它好比北方人团圆时包的饺子,象征着吉祥、太平。一筷拈起,牵丝挂缕,咬上一口,柔韧滑润,这就是线面给我们带来的口感,这就是线面留给我们福州人的传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