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枕峰,因山峰如枕而得名,自古为福州南去门户。宋元以后,经商之风行靡东南,水陆交通沿线作为南北物资流通的中转站得到较快发展。枕峰一带既得乌龙江水路之便,又为闽粤古道必经之地,唐末林氏迁居背倚玉枕面淘江的枕峰村正是淘江林氏入闽肇基之初地。
玉枕北麓,以金牛山为支脉,隔乌龙江与清凉山相对峙,使乌龙江面收束形成峡口,古有天堑之名。时人称其“怒涛激浪,急溜旋涡,险若瞿塘”,故该段得名“西峡江”。
宣和六年(1124),福州知州俞向下令修治经过西峡江的官道,以实现官民两便。该处渡口被称为“西峡渡”或“峡江渡”,峡南驿、峡北驿及渡口岸亭,均以“济川”为名。俞向又令夹道植木为荫,使行人无夏秋暑热之苦。南宋初年出任福州教授的喻良能,出南驿道由峡江过渡,曾作诗描绘沿途风景:“南国清秋杪,长林翠霭重。懒黄千顷稻,深碧万株榕。”
西峡渡边以枕峰禅寺最为知名,在现存福建最早的地方志《淳熙三山志》中已有记载。寺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初名观音院,又为枕峰院。宣和六年(1124)以后 , 驿道改由寺前经过,往来旅人于此候潮渡江,故民间习称其为候潮寺。寺于明正统九年(1444)重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修,创建至今已历上千个春秋。历史上枕峰禅寺高僧辈出,于福州佛教史上亦有一席之地,先后有清换禅师、枕峰和尚、清契禅师等高僧在此开法,一时龙象云集。
莆田籍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刘克庄过枕峰禅寺题下:“石磴招提古,松萝暝不分。排云双树转,隔水一钟闻,林影近残雨,山光倚夕曛。醉来归路远,秋思正纷纷。”刘克庄渡江前住在候潮寺里,诗曰:“夜来投寺解行装,一点寒灯照上方。老宿问余何处去,年年来此借禅床。”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王十朋前往泉州赴任于寺中借食斋饭后便匆匆离去,不无遗憾地写道:“饭罢匆匆别,劳生可奈何。不能留一宿,有愧此峰多。”
古寺是候潮之所,但它也绝对是一处清逸之地,所以吸引众多名人前来寻幽吊古、雅集酬唱。南宋乾道四年(1168),状元王十朋出任泉州知州经过此地,停驻寺中以待潮平渡江。这次匆匆之行旅,使他来不及体验枕峰山色,从他存世的诗中能觉察到他对枕峰的倾心与眷念,一种浓浓的不舍之情流露于文字之间:“门外峰如枕,宜眠清净心。禅僧自面壁,谁是枕峰人。饭罢匆匆别,劳生可奈何。不能留一宿,有愧此峰多。”这应该是他的一个遗憾,因为三年后他就逝世了。比王十朋稍晚的刘克庄,也对枕峰山色赞赏有加,这位宋代闽籍著名文人笔下《游枕峰寺》留住了当年的清逸“画面”:“石磴招提古,松萝暝不分。排云双树转,隔水一钟闻。林影迎残雨,山光倚夕曛。醉来归路远,秋思正纷纷。”
从宋代至清代,古寺迎来送往无数过客,情感在这里交织——离别时的感伤,出发时的壮志,相聚时的欢乐,等待中的幽怨……这些都在晨钟暮鼓之间得到排遣。当我走进寺中,曾经阅览之文献仿若浮现眼前。寺里旧物已不多见,寺中尚有大小两座千年古石槽,其上皆有铭文,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清,隐隐显出沧桑的历史。现在的枕峰禅寺是历经十年修建而成,依峰枕山,前瞰乌龙江风光,视野开阔,颇为壮观。漫漫长河上的潮落潮涨,古老驿道上的人来人往,这片土地上的花谢花开,无不是枕峰的情感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