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罗源禾山深处,云气缭绕,翠竹掩映,深藏着一座唐时古刹——隐峰寺。古寺原名应德院,始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距今已逾千载。千年光阴,流过飞檐斗拱,漫过石阶苔痕,在一片静寂的山林中,留下了古寺的呼吸。
初建之时,由僧惟谨大师开山。宋时战火纷飞,庙宇一度焚毁。梁克家《三山志》记载:“应德院,新顺里,同年(清泰二年)置,伪闽永和元年也。”明祟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重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14年)重建,后毁于战乱。“数百年间,隐峰寺历兴废之变,然梵音不绝,香火不息。其后岁月更迭,古刹沉于风雨之中,钟磬久喑,殿宇倾圮,唯山色与松风,依旧守候着往昔的钟声。
一九九六年,界崇法师辞去杭州净慈寺职事,来到罗川,发愿重兴隐峰禅寺。承蒙十方善信乐为襄助,经过多年努力,使道场从原有的几间破房旧舍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唐代风格的佛教建筑群落。
如今的隐峰寺,以天王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为中轴,钟鼓楼分立左右,禅堂、客堂、斋堂、功德堂依山错落。殿宇八座,层层递升,掩映于翠色之间。檐角飞翘,香烟袅袅,晨钟暮鼓,声回谷壑。
寺内尚存宋代石雕六处,纹路精微,历经千载而不泯。最为奇绝者,是一口出土于寺前的花岗岩巨槽。石槽长五米余,宽一米许,深近尺许,底有流水孔,外壁隐刻“当山僧海恭舍钱造,时绍圣三年丙子岁十月日题”。此铭距今九百余年,字迹虽模糊,风骨犹存。据传此槽为寺中贮水净器,因隐峰寺香客云集,特制巨槽以供日用。工艺之精,气象之盛,可窥当年寺院之繁华。
隐峰寺的建筑与山体浑然一体,殿宇循势而筑,层叠于云岫之间。登山门,古柏森森,山风习习;行至大雄宝殿,佛影庄严,钟声远荡,尘念尽消。此地非但有千年佛脉之香,更有山水之灵气,俨然一处清净寂寞之境。
隐峰寺,历经劫火与岁月的沉浮,仍在群山之间静默地伫立。它不以兴废为喜,不以尘世为忧。只让一缕钟声,穿越千年云烟,回荡在人心的寂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