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宗教信仰 鸿尾观音岐禅寺

鸿尾观音岐禅寺

广告位

鸿尾观音岐禅寺,地处闽侯县鸿尾乡埕头村村西、闽江南岸,背枕凤山余脉,隔江遥对古汤院,碧波红树,江帆渔火,风景殊胜。相传陈朝末年,一夜雷雨交加,忽如白昼,狂风大作中飞来一块巨石落在江岸边,状如经书,众人惊喜,因得佛缘,得名观音岐,在“飞来石”前建小庵,即为后来的观音岐寺前身。后寺院历经扩建,颇具规模。“飞来石”也被圈入寺内,高高在上,供人瞻仰。石上多名人题刻,惜年代久远,已漫漶不清。

相传五代王审知入闽,从剑州(今南平)乘舟东下,路过观音岐禅寺曾登岸歇憩,礼佛拜忏。寺僧以观音岩下涌出的清泉水冲泡佳茗款待,茶水甘甜清冽,王审知大悦,赐名“观音井”。清嘉庆年间,寺院落架重建,良木起盖,工艺精湛,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穿斗架结构和前部廊顶的卷棚以及石柱础形状等,都显现出典型的清代中期建筑风格。整座建筑至今尚未大修,保存完好,颇具历史文物价值。作为清中期江南木构的建筑,杉木构件经历近两百年南方温暖潮湿的天气,即便不被虫蛀,遗存下来的梁柱檐条也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但观音岐禅寺大殿现存的主要梁柱均坚实如初,尤其是前部主承重的杉木横杠梁,犹如上等红木般坚实,用硬物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声响,殿中多根主柱亦是如此,这在同时期的清代古建筑中是罕见的。

这里是古代闽江上游原木漂流运输的必经之路,岸边的古码头就叫观音岐寺码头,放木排的“木客”经常靠排登岸休憩,选购优质木材极为方便。寺僧可能也因“木客”的来往,获得辨别杉木极品的知识。落架重建时,重金求材,选用闽北名优杉木产区山脊生长缓慢的大杉树,经过几年的“戮溪”(即浸泡)处理,剥去外层木质,只留下中间暗红色的实心好材加工成构件,坚如红木,历久不腐不朽。因此,在观音岐禅寺不仅可欣赏清代建筑的唯美风格,更可以探究极品杉木的迷人风采,见证杉木兴衰的历史。

寺院里生长着多株冠幅巨大、挺拔参天的名木古树,主建筑区域基本都笼罩在绿荫之下,清凉舒爽。覆盖范围比例之大,在寺院里也是比较罕见。其中,生长在木构古殿边上的巨大古红榕,胸径2.63米,树围9.10米,要六人才能合围,树龄两百多年,顶冠覆盖了多座殿堂。红榕生长较慢,如此巨大较为罕见。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