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静
秋日,最适宜登山游寺庙。
在连江,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寺,等待你在秋意盎然之际,去感受那份幽深的禅意。在琯头岭东北侧玉楼山,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玉楼寺。玉楼寺又名月楼寺,“玉”者,福州话谐音“月”,故名。无论是玉楼还是月楼,其名皆富有诗意。
位于琯头镇兰田村、下岐村交界处的月楼寺,可谓名副其实,也有月色般迷人的诗意。寺院始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玉楼”为典故,指华丽的楼,亦指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古人有很多写玉楼的诗句,如唐代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禁营。”宋代辛弃疾《苏武慢·雪》词:“歌竹传觞,探梅得句,人在玉楼。”明代叶宪祖《素梅玉蟾》第二折:“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清代纳兰性德《菩萨蛮》词:“春云吹散湘帘雨,絮粘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如此等等。
立秋刚过,下了一场小雨,空气异常清新,沿着山路,我独自一人上玉楼山,去感受晨钟暮鼓里的秋之禅意。玉楼山不高,海拔300余米。玉楼寺旧名澄岩院,概因寺院坐落于玉楼山顶澄岩岭上,故而得名。宋《三山志》载:“澄岩院,安庆里,天禧三年置。旧产钱一百一十八文。”清代时,又更名为月楼寺,更名源于玉楼山又名月楼山。“旧时商舶在海中望此山以入港”,月楼寺成了引航标识。
最早登临玉楼山的连江文人可能是宋代的李弥逊,他于一个深秋游览玉楼山时曾留下一首《念奴娇》:
瑶池倒影,露华浓,群玉峰峦如洗。明镜平铺秋水净,寒锁一天空翠。荷芰风摇,萍蘩波动,惊起鱼龙戏。扶疏桂影,十分光照人世。
谁似老子痴顽,胡床危坐,自引壶觞醉。斗转参横歌未彻,屋角乌飞星坠。对影三人,停杯一问,谁会骑鲸意。金牛何处,玉楼高耸十二。
明代工部右侍郎兼户部侍郎、琯头塘头人董应举曾于秋冬时节登临玉楼寺,并留下七律一首:“忆昔乘风上玉楼,解衣大叫海天秋。扶桑日出了可见,芦荻江分漭自流。避世有心看病鹤,持竿无意信轻鸥。焉知仙圣非吾侣?历遍云涛十二洲。”将玉楼寺的晚秋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
民国版《连江县志》载有一则逸事:清代崇云铺(今连江城关)人孙拱极,因家贫设馆教书,每岁撤馆,躬督诸子挟册月楼寺中,虽除夕弗辍。乾隆三年(1738),孙拱极举乡荐入庶常散馆,改任知县。某日闲余,他游览玉楼寺后留诗一首:“海上飞来一碧峰,嵯峨绝顶秘仙踪。接连天水迷千顷,罗列儿孙翠万重。拂槛云深萦鸟篆,隔江风送度霜钟。何时再得寻僧去,却月楼前捉短笻。”
月楼寺历代屡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该寺曾移地重建。后因战乱频仍,经济衰微,寺院年久失修,日渐破烂。1926年,虽有修葺,但山中潮湿,至连江解放时,已完全废圮,仅留下清代与民国时期的两块石碑。
1997年,琯头兰田、寨洋、下岐、东岸,江南澄岩、连登等6个村广大信众募捐资金,在旧址上重建玉楼寺,古刹得以重光。新建的殿宇为钢混结构,坐东北朝西南,悬山顶,建有“玉月亭”、半月形“放生池”等,其中有一副亭联“半月池内映角亭;玉楼山中现佛光”,倒也应景。
“月照双龟山寺近,楼观五虎佛门宽。”如今,修葺一新的月楼寺,居高临下,视野辽阔,东南面对浩瀚东海,眺望闽江口,但见波涛万顷,舟楫如梭,岛礁棋布,海天一色,蔚为壮观;西北俯瞰县城,敖江如练,环护凤城,田畴如画,稻花飘香,令人流连忘返。
月楼寺的月色,我还未赏略过。期待着择一个满月之夜,再登玉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