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木雕与金箔

木雕与金箔

广告位

福州脱胎漆器久负盛名,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在福州,它也是“闽都工艺三宝”之一。

福州市博物馆就珍藏着两尊民国脱胎漆器精品——金漆渔夫立像、金漆樵夫立像。这两尊民国脱胎金漆人物立像的作者、出处不详,均为木质脱胎器,立像老者盘发、长眉,张口似言语状;身着窄袖袍,腰束巾,下穿至膝;双脚均赤脚,左脚向前、右脚后;通体金色,立于雕空木支座上。

两尊人物立像虽大体相同,但由于所展示身份不同,在人物的神态举止上也有着明显特征差异。金漆渔夫立像,作品高16厘米,渔夫右手握拳,左手掌心朝上掂起手指,仿佛在拉扯一条刚钓上来的肥美的鱼,乐呵呵的模样。

金漆樵夫立像,作品高14.7厘米,樵夫右肩用棍子扛一束柴薪,右手握担棍,左手手心朝上轻握,仿佛刚从山中打柴而归,满脸悠然自得的神态。这两尊金漆人物立像的表面髹漆工艺是按古法所制。它们选用福州传统木雕三大流派之一的雁塔木雕原坯,在表面施以福州金箔作工艺装饰,历经百年仍光彩如初。

脱胎漆器肇始于福州,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代髹漆名匠沈绍安是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相传,沈绍安在一次修理金字匾额时,发现匾额的字迹已经脱落褪色,木头已经烂掉了,外面一层麻布和生漆包得还很完整,他受此启发,用漆和布为原料,采用类似裱褙的方法发明了脱胎漆器。

制作脱胎漆器工序十分繁复:先以膏泥等制成器物的外坯,然后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数道麻布之类的织物。待阴干后,敲碎膏泥取出原胎,仅留下漆布裱褙形成的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并施以各种装饰纹样……要最终成为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每件成品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这也造就了福州脱胎漆器不仅造型古朴大方、色泽鲜艳、图案精致,还具有耐摔耐碰、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其质地轻巧而器身坚固,装饰技法丰富多变,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福州漆器中最为珍贵的当属金漆作品,通常被视作漆器精品的代名词。这不仅仅是因其用料昂贵,更多的是指在以金入漆工艺上的不断创新,从而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福州漆匠一直致力于脱胎漆艺与雕塑艺术、金箔工艺的结合和创新,使金漆人物造像工艺日益精湛,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福州市博物馆珍藏的脱胎金漆渔夫立像、樵夫立像,更是将此种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两尊立像造型十分生动,全身施金彩,配以栩栩如生的造像,让作品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制作福州金漆人物造像颇为不易,且成本较高。1931年4月,传教士托马斯在《福州漆器》一文指出:“大漆掺合金漆的比例,金漆一般不超过百分之四十,它仅仅使用于外表的一层,或在决定性的装饰部位。每磅金漆的价格约在一美元六角”,“掺合为金漆的非常美丽、薄的金箔是金店(首饰店、银楼)出售的,夹层在纸中,它们必须在掺合入漆前碾碎。金箔的价格很贵”,“它在最后一遍的髹饰上,产生富丽、高贵的效果,被人们称为是漆器中最有魅力的”。有英国学者在《中国漆器》中称赞:“福州的漆器,由于在彩漆中掺入质量最好的金、银末,作品的外表有着非常令人愉快的光泽,色彩的艺术感染力特别强”。

在清代,福州脱胎漆器被选为清皇宫贡品并成为福建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之一,主要为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贵族所追捧。

1898年,法国巴黎举办盛大的世博会。然而,中国展出的福建脱胎漆器大水牛却被法国报纸形容是“小学生上手工课的水平”。于是,负责人老丁按照大水牛的尺寸准备了一个注满水的玻璃缸。结果大水牛在水缸中泡了一周,不仅不变形不褪色,还越来越亮,其光泽和质地让人再也无法质疑。

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尊民国脱胎金漆“渔、樵”立像,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象特征,且散发出熠熠生辉的福州地方特色手工艺非遗光彩。从漆艺立像生动造型与作品名称上,可解读出两尊作品所蕴含的中国数千年农耕社会积淀的人文关怀。如同历史上不少书画与民间工艺品都以“耕、读、渔、樵”作为创作题材一样,它们深受大众喜爱,广为流传。

如今,福州脱胎漆器制作技艺已相当完善,拥有了丰富多样的工艺造型产品,被业内人士评为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以及艺术价值。随着我省大力传承弘扬闽都文化,福州脱胎漆器将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