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福州跃进太平鼓

福州跃进太平鼓

广告位

王和杰

太平鼓,原名“双蝴蝶”,是以鼓为主体的乐器,辅之其它乐器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后唐,兴盛于宋代,与闽王王审知颇有渊源,原是军队中指挥将士作战的战鼓,后演变成闽国的宫廷鼓乐,在清代中叶极为盛行。目前主要流传在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跃进村步卓一带,被誉为“福州古典音乐活化石”。

最初,太平鼓没有名字,只是在民间有“锣鼓板”的俗称,因其演奏内容只有《双蝴蝶》一首,也因此得名“双蝴蝶”。在当地人的生活实践中,“双蝴蝶”吸收了闽剧的音乐元素与其乐师的锣鼓乐演奏技艺,后又经不断演变与创新,大约在清末宣统年间,“双蝴蝶“蜕化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即现在的太平鼓。太平鼓韵一经成型便成为当地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还广泛应用于当地的迎神、迎亲等各类民俗活动中。

演奏太平鼓时,其敲击声亦有轻重之分,曲调有急缓之别,用以表达不同情感。急、重时所有乐器奋力齐奏,其声如同疾风骤雨、电闪雷鸣、大有千军万马驰骋战场时的雷霆万钧之势,足以令人精神抖擞,热血之场景。

“太平鼓”的主体乐器是一面双面蒙皮的大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制作而成,大鼓配有木质底座支架,适用于固定场所表演,鼓边有双环,可用于穿插竹竿用以抬鼓沿街表演。耍鼓时,双手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清脆悦耳。

现在,太平鼓的表演内容主要反映了福州人民的生活、风俗、历史和民族情感。太平鼓的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激昂的战斗曲,又有优美的抒情曲,还有幽默的滑稽曲。太平鼓表演模式可原地表演,也可边打边走,表演者围绕鼓者成两排阵列,鼓点打得上下翻飞,鼓点离不开伴奏乐器,太平鼓的伴奏也是别具一格,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瓯锣、大钹、小钹等乐器,配有朗朗上口,代代相传的绕口令似的曲谱。伴奏乐器又随着鼓点而变化,达到鼓和伴奏乐器的和谐统一,形成清脆多变的交响效果。

太平鼓韵在跃进村一带曾风靡一时,上世纪50年代,村民在田间地头都不忘练鼓。后来,多支太平鼓队相继解散,当时村中已经没有一支完整的鼓队了,太平鼓韵面临失传的境地。于是在我与多位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勉强地拉起了一支完整的鼓队,也是现在村里仅有的一支完整的鼓队。从此,春节期间,打太平鼓成为跃进村的固定节目,除夕辞旧岁、正月迎新春、正月十一看新娘、正月十四行香绕井树、十五闹花灯等都要用“太平鼓”来助兴。我和全体跃进村民都有信心将“太平鼓”这一民俗音乐再次发扬光大。

福州跃进太平鼓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