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宗教信仰 于山九仙观

于山九仙观

广告位

在于山的东面,坐落着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九仙观,它不仅是福建省最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而且是中国第一部官版道藏总集《政和·万寿道藏》的雕刻地,在福建乃至中国道教史上具都有重要地位。现在主要供奉观音大士、汉代何氏九仙、王天君、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上帝、斗姥元君等。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赵佶为镂刻道家大藏经,下诏在此营建道观,初名天宁万寿观,主祀何氏九仙。到政和三年(1113年),朝廷敕龙虎山道士、制授太素大夫王道坚校订道经后送至福州,由龙图阁直学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黄裳在观内“役工镂版”,全藏共540函,5481卷,名《政和万寿道藏》,这是中国《道藏》第一次正式刊本,影响众大。政和五年(1115年),黄裳对九仙观进行扩建,增建了喜雨楼、玉皇阁等,使之殿宇相望,雄镇一方,这喜雨楼所在的喜雨台也是“于山二十四景”之一,可惜后来倒塌了。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之后,曾改名报恩万寿观、广孝万寿观。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改名九仙观。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乾隆年间(1736-1795)建观音大士殿。民国十一年(1922年)遭火毁,全真道士郑志辉、郑理真与信士募缘重建,恢复旧观。

于山九仙观

相传,汉代临川人何氏九兄弟均为盲人,他们在于山九仙洞结庐修炼,采草伐薪,汲水炼丹,炼丹井至今尚存。明代沈德琛曾有诗云:“烧丹人去迹具陈,废井千年水犹绿”。丹成服下,又用丹井水洗眼,即复明。后云游至莆田仙游九鲤湖,以丹喂鲤,九兄弟乘鲤飞升,并显道于福清石竹山。因此,于山不仅是何氏九兄弟炼丹修仙之所,更是何氏九仙信仰的发源地,香火旺盛,信士众多,影响遍及台湾、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王天君,俗名王灵官,据说是汉代人,成道前为屠夫,其心地善良,广施善举,逝后得道。后被天帝授为三五火车雷公,专司镇火之职,众感其诚,在乌山建道山观祀之。民国初年于山九仙观失火后,观内道士为防火患,把原先祀奉在道山观的王天君移至九仙观供奉,王天君在九仙观内十分灵验,于是信者日众,声名大扬。因此,现今的于山九仙观又称天君殿,每逢六月十六日王天君诞辰日,八闽各地的信众纷至沓来,共同庆祝王天君诞辰,热闹非凡。王灵官遂成九仙观主神王天君,九仙观亦被称为天君殿了。

传说宋代莆田才子陈俊卿和黄公度进京赶考, 途经福州。一天黄公度来到九仙观虔诚进香, 并求签指示前程。得一签, 上书: “汝之命运在俊卿之口。“ 黄公度回到住处, 便问陈俊卿: “这次进京赶考, 前程如何? “ 陈俊卿说: “我状元, 你榜眼。”黄公度不悦: “何以扬已抑人? “ 陈俊卿改口说: “你先状元, 我榜眼。“黄公度认为是戏言。不久他们到杭州考试, 果然黄公度考中状元,陈俊卿考中榜眼, 一个县竞然独占了头两名, 确实不易。在琼林宴上, 宋高宗就问道: "卿的家乡有何珍奇的东西? “ 黄公度答道: “有子鱼、紫菜、荔枝、蛎房 “陈俊卿则说: “土瘠松树劲, 人穷志读书。” 宋高宗听后说: “公度不如俊卿, 赐俊卿第一。“以上是传说, 历史上, 陈俊卿和黄公度都是宋代名臣, 他们都因反对秦桧的卖国行为而遗到贬抑。陈俊卿后来官至宰相, 凡所奏请, 都关治乱安危大事。

历史的时间线到了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道山观时,对清廷不满的靖南王耿精忠亲临施工现场,见到俯首听命的王天君像,勃然大怒,吼道:“谁叫塑成这个样子?马上返工。再有失误,砍掉狗头!”观中道长和工匠都害怕了,各备一份厚礼,向王爷的随从求教。那随从深知耿精忠欲借此抒发他对清廷的不满,以表达他的反抗精神,就如实相告。工匠得到启发,精心构思,认真设计,重新塑出的王灵官像,赤红脸膛,虬须怒张,三目圆睁,金身披甲,举鞭伏魔,威武刚烈,栩栩如生,有“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的气概。此尊神像塑成,不仅博得耿精忠的重赏,而且深为广大信众赞同。

鳌顶于山,九仙何氏,汲水盘薪,复明相对。丹井流香,吸龙津灵气。月朗风清,夜深人静,远山偎红翠。七巷三坊,群星争耀,如歌如醉。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