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寿寺乃唐大顺二年(891年)道元和尚创建,原名福州小云峰院,俗称小云寺。宋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梵四砌石阶,政和五年(1115年)僧法显、法与募缘铺石路。明万历间(1573—1619)复建,天启三年(1623年)僧真智重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道光年间(1821—1850)毁于火,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于原寺后10米重建,面宽5间,进深5间,正梁上有墨迹:“清同治六年荔月后路李华宝喜舍大杉木伍拾根重建”。民国其间,时局动荡,万寿寺圻毁,寺周曾一度被当地百姓开发为良田。如今,政通人和,19岁就出家的世量禅师,回到家乡住持万寿寺,经过潜心谋划,并从福州、香港等地化缘千万巨资,大兴土木,让万寿寺风光再现。
绿树翠竹掩映下的万寿寺,古朴端庄。寺前的石阶修复一新,可惜石阶上的题字被破坏了不少,但依稀可见“熙宁七年甲寅三月”、“佛印大师舍银十五贯”等字样,可见佛印大师曾云游这里。
在按部就班的旧中国,禅宗也讲究辈分,这在万寿寺的辈分联:“地别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中得到了印证。
据“世”字辈的世量禅师介绍,佛印(1032-1098),法名了元,因宋神宗赐号佛印,故又称佛印了元,江西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其俗姓林,字觉老,三岁始学论语,五岁诵诗三千,稍长精通五经,乡里称为神童。与佛结缘的佛印大师,十九岁时,经过官府的严格考试,正式剃度为僧,初入庐山开先寺、圆通寺,并历任江州承天寺、丹阳金山寺等九处禅院的住持。在《续传灯录》《禅林僧宝传》《建中靖国续灯录》等古代重要文献中,均设有“了元”章节,专门介绍佛印传略。学识渊博的佛印大师,在当时就有“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之语。如苏轼、苏辙、黄庭坚、周敦颐等文人墨客,均与之交游,且留下不少趣闻。
万寿寺茶古已著称,明朝以前,即为贡品。古书曰“(万寿)寺旁山有茶”,谓之“罗源茶品第一”。如今茶园虽残存不如当年风光,但每逢清明时节,寺里的僧人采摘一些,制成绿茶,足可让香客一年享用。
难怪罗源籍的清朝进士林长存,在任职广西灵山知县、廉州郡丞,每每回乡时,总要拜访万寿寺,待品茗之后,且留诗曰:“岭接晴云叆叇苍,蓝舆迢递入微茫。鲸鲵萧寺钟犹远,鸾凤苏门啸正长。一坞浓柯罗贝阙,半岩修竹胜筼筜。客来七碗茶风发,不浸龙皮晚亦凉。”把休闲与隐逸的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待品尝了香茶后,世量禅师带我们参观了勒于寺院石柱的全国百名书法家百件楹联书法作品,之后,还参观了寺里的藏经阁,经卷不少,但都是影印本。
下山途中,我们还看了云袭塔,是云袭禅师的葬骨处。据同行的凤山诗社社长谢飞峰介绍,该塔规模宏伟,可惜在十年前崩塌。如今,葬骨塔周围条石凌乱,草长没膝,石桌石栏、石龙石狮早已不见踪影,中间三块可开可合的门状石碑,也歪在一边。幸好“鼎云袭禅师寿塔”碑文和两边的纹饰、塔联还较清晰。从碑文推测,该塔约建于北宋大观二年戊子(1108年),距今约九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