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第一山房——邓拓故居

第一山房——邓拓故居

广告位

位于福州乌山北麓天皇岭东北坡下的第一山弄7号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杂文家、诗人、政论家、历史学家邓拓的故居,别称第一山房”。居所花木葱茏、钟灵毓秀,记录着他一生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奉献事迹,留存着邓拓刚直清正、无私无畏的精神。

邓拓(1912~1966年),原名邓子健,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父邓鸿予举人出身。民国15年(1926年),邓拓就读于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民国18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此后由于工作原因未能回到福州。翌年冬,加入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秋,转学到上海法政学院,曾任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区党团书记,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干事、宣传部长和南市区工委书记等职。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状元黄朴即生长在此。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少詹事叶观国购为别墅。
清嘉庆元年(1796年)归邑人林材(号楚麓)所有。现有房屋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坐北朝南,宽11米、深9米的三间排双层木构建筑,楼下中为厅堂,左右厢房,邓拓便出生左厢房。房屋以山为屏,三面围墙,庭院内条石铺地,摆设石桌,门头房旁为花圃,依山砌有花台,栽种花木。楼斜侧岩石上有清代诗人林材所书的“第一山房”石刻。

居所正中间为厅堂,摆放着邓拓一家常用的帽椅、方桌。屏门上镶嵌着邓拓的浮雕头像,端庄大方,令人感受到邓拓的浩然正气。“发奋挥毛剑,奔腾起万雄。”的诗句刻写在一旁。该句摘自邓拓在《抗敌报》时期所写下的《勖报社诸同志》一诗,烽火硝烟中他一手握笔,一手拿枪,艰辛工作,始终意志坚定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宣传、反映群众的斗争。

厅堂两侧的厢房为邓拓父母的居室,现如今作为邓拓生平事迹的展览厅。左侧展厅主要介绍了邓拓青少年时期的作为。受父亲的影响,邓拓自幼饱读诗书经典,又时常随学习美术的二哥邓仲辀到乌石山“搜奇访古”,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时期,邓拓与同学傅衣凌、李拓之等人组织“野草社”,开始广泛接触《新青年》《反杜林论》等进步书籍,并且在父亲的指教下学写诗词。

1930年,在上海读书的邓拓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踏上革命的征程。邓拓学习马克思科学理论,吸收先进的革命理念,同时深入社会实践。“七七事变”爆发后,邓拓放弃历史研究工作,奔赴党在晋察冀边区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开始他的办报生涯。这十余年的光辉岁月呈现在居所右侧的展厅,展厅内陈列了许多当年邓拓发表的文章、诗词以及相关言论。

走出这两间装载着邓拓奋斗伟绩的厢房,绕过厅堂的屏门,后厅有一木梯通向二楼,楼上悬挂和摆放着邓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遗留下来的文物和手稿。最为著名的是他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开辟具有科普性、思想性的栏目《燕山夜话》。而主楼西侧则是按历史面貌修复的邓拓书房和卧室,这里主要陈列着邓拓青年时期所用的家具、文房四宝、藏书名画以及家庭族谱。“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邓拓一生为革命、为党的新闻事业呕心沥血,奉献自我,以毕生精力宣传真理。邓拓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信念始终留存在这片质朴的古厝中,留存在百姓的心中。

邓拓从这里离开故乡,走上人生之路,经历过艰辛磨难,也成就了灿烂辉煌,承受过挫折与不公,也收获了幸福平静。当他离去的那一刻,他心中牵挂着子孙儿女,牵挂着亲人,更牵挂着故乡。

邓拓故居以山为屛、青瓦白墙、绿树成荫、隐于闹市。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