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夏的到来,迎来了夏天,告别了春天,在这一天,“老福州”对立夏十分重视,福州向来就有“做夏”祈福的习俗。“做夏”的形式古今有所不同。古有啖李、吃笋,后来则慢慢变成了如今的煮锅边糊、炊碗糕,当中蕴含着福州特有的习俗文化。
在福州,民间还流传着立夏这一天食碗糕、井糕眼睛会亮的说法,所以碗糕成了福州立夏节日敬老爱幼的吉祥食品。碗糕以小碗为模具,里面抹上净油,倒入米酱,上面撒些芝麻,蒸锅上火,加水烧开,将碗上屉,旺火蒸15分钟便熟,出锅将糕从碗中倒出即可。夏饼,俗称“夏粿”。用麦粉或米浆加以佐料煎成。分甜、咸两种。甜的,以前妈妈给做的都是加白糖的;咸的,加入盐、葱、韭菜或虾皮、肉丁、蚬肉、蛏肉、蛋等;此时刚好是新麦登场,吃夏饼,寓有品尝劳动成果与庆赏农作物丰收的韵味。福州立夏蒸碗糕、煎夏饼、煮鼎边糊的习俗盛行于明末清初。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 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 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 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立夏有个有趣的习俗——“立夏秤人”。“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古人在这天轮流称体重,看秤人大声报数并添上吉祥话。酷暑之下,大汗淋漓,正是减肥好时节。到立秋再秤,看经过苦夏瘦了多少。有意思的是,当时“悬以大秤”,民间形容是,“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
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茶叶不是自家的,亲朋邻里之间互相赠一点、讨一点,反正不少于七家,然后把来自各家的茶叶混在一起,煮茶喝。此外,立夏日俗尚啖李。时人语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在太湖流域,立夏的时令“三鲜”是蚕豆、竹笋、青梅。“立夏日啖青梅,云令人终岁神清不惛睡。”
过去,福州民间还有立夏“忌坐门槛”“忌午睡”的讲法。立夏这天人们不能坐在门槛上。假使立夏这天坐在门槛上或去午睡,就会“病夏”,也就是整个夏天里人都是软绵绵感觉,提不起精神来,身体很弱多病。因此,立夏这天大人都不让年轻人去午睡、不让他们坐在门槛上。立夏节气,田间的农事够多,年轻人怎么能待在家呢?或许这才是“立夏忌坐门槛,忌午睡”讲法的本意了。
立夏,顺时养心。立夏之后,体力、脑力消耗增大,容易犯困。建议及时调整好起居方式和生活节奏,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夜卧早起,晨练午休,避免疲劳。保持心志安闲,注意戒躁戒怒。饮食上防“过火”,少贪凉,忌辛辣,低脂低盐,多食果蔬类谷薯类这些清淡、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