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民风民俗 旧忆绕青秧

旧忆绕青秧

广告位

王丹

清明过后,天气渐暖,燕子衔泥筑新巢,布谷鸟的声声啼鸣,唤来了春日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

正所谓“谷雨至,农耕忙”。过去每到这个时节,老家永春的梯田里总是一派热闹的景象。一方水田中,阿公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的土地,手里甩动着鞭子,催促水牛前行。一旁的母亲,半蹲着身子,右手拔秧,左手承接,等秧苗填满双手,再将它们捆成一扎,堆在竹担里。直至秧苗叠成一座“青秧山”,身强力壮的父亲才用扁担将它们挑在肩膀上,运送给头戴竹篾帽、腿上裹满泥浆的阿嬷和各位叔公婶婆们。

小时候的我,经常嚷嚷着要下田帮忙,可阿嬷每次都阻拦说:“水深泥软,小孩不能下去。”好动的我只能沿着田埂“走迷宫”,随便寻一处作为起点,左转右绕到处走,直到听见阿嬷的声音传来:“囝仔,快回来歇会儿。”我才跑回自家的田边,坐在柔软的草垫上,一边吃阿嬷准备的点心,一边看大人们继续忙碌。他们手上再忙,也不耽误聊家常,有时不知谁说了句俏皮话,随即引来阵阵笑声。彼时只觉寻常,如今回想起来,我才明白那就是幸福的模样。简单的点心、亲切的呼唤、热闹的闲聊,这些琐碎日常,也拼凑出我童年的美好时光。

又过去几个谷雨日,我终于到了可以下田的年纪。第一次踩进冰凉的水田,我信心满满地将秧苗快速插进土里。可是埋头苦干好一会儿,抬眼一瞧却发现秧苗都浮在水面上。“怎么回事?”我叉着腰,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你得把苗埋得深一点。”阿公哭笑不得,走过来握住我的手,然后一边带着我慢慢将秧苗插入泥中,一边耐心讲解插秧的力度和角度,最后还嘱咐道:“不放心的话,可以在根部周围填一些土,这样秧苗就不会漂起来。”依照阿公教的方法,我很快掌握诀窍,插秧的速度也逐渐加快。看着插满一片田地的秧苗,我犹如一位排兵布阵的大将军,成就感满满。微风拂过,新插的秧苗轻轻晃动,好似在为我鼓掌。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喜悦,当天晚上吃竹笋咸饭,也觉得比往日更香。

“过几个月,我们就能吃到囝仔种的米咯。”阿嬷一边吃饭,一边打趣说。“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米。”父亲笑着附和道。就这样,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夸得我心里美滋滋,只盼着秧苗快点拔节孕穗,早点迎来丰收。

从小我便觉得,谷雨是最懂谷物的节气。大自然好像与农人有默契约定,这个时节每次插完秧,细密的雨丝就紧随其后,洋洋洒洒地飘落。雨滴折射晶莹的光芒,轻柔地呵护初插的秧苗,将层层梯田渐次染绿,也把蓬勃葱茏馈赠大地。

岁月流转,如今的谷雨节气于我而言,被赋予了更多责任与牵挂。每至此时,我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赶回老家帮忙耕作。父亲见我回来,眼中总是难掩欣喜,可嘴上还是念叨着:“别耽搁了正事,赶紧回去。”可我不依,因为我深知,对于一生扎根大山、辛勤耕耘的家人来说,农忙才是头等大事。更何况,每当我的双脚踏进水田,手握秧苗,内心才寻得真正的安宁与满足,仿佛漂泊的船终于找到温暖的港湾。

如今又逢谷雨,站在梯田边,望着长辈们在水田里忙碌的身影,熟悉的场景又一次与儿时的记忆重叠。青山、竹林、梯田和劳作的家人,构成一幅质朴的田园画,这样的情景简单又美好,我想,这或许也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