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民风民俗 “人鬼共乐”的七月半

“人鬼共乐”的七月半

广告位

吴雪薇

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中元节”,相对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而言。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亦是道教中的中元节、佛教中的盂兰盆节。但无论说法如何变迁,祭祀神佛和已逝的祖先和亲人,是“中元节”不变的主题。

福州地区民间将中元节又称“七月半”。在农历七月十三,83岁的潘老爷子就大清早起床为中元祭祖做准备。“从小我就看着大人祭,如今我也是每年都不落下,就算年纪大了,也每一道菜都自己做。”他对着年轻的外孙女念叨着,在中午前,一家人就要“拜拜”,芋泥、鱼丸、螃蟹、排骨、炖蛏……十几道菜搬上餐桌,等待着在外的儿女和孙辈回到家中一起品尝。福州中元节还有必备的贡品“餈(zē)”和“䭣(sè)” ,这是糯米磨浆制作的一种食品,作为祭品,上供祖先,也可赠送亲友。

除此之外,过去的福州中元节还“焚楮衣”,李乡浏、李达所著《福州习俗》中提及,这一用意是为去世的祖先送去衣物和金钱,作为一种隆重的家祭仪式,节前各家就开始忙折楮衣、糊纸箔,做好中元节烧纸的准备。有的地方,出嫁的女儿、孙女儿等,也回家参与折楮衣、糊纸箔。这“楮衣”即毛边纸印上衣裤图样,或各种花纹,折叠后,用印红图案的大张黄纸,作为包袱,包好以便焚化。

这一天,还有不少乡镇的村俗要做“普渡”,为追念祖先而举办道场法会,首尾一般要三天,还要邀请戏班唱大戏。“七月半,鬼门开”,福州闽剧与民俗专家林颖介绍,中元节孤魂野鬼都出来游荡,因此十五前后祭完了祖,不少人还会在七月三十在街边为路上的孤魂野鬼摆上贡品,让他们好好过节,不空手而归。

不过,中元节明明是七月十五,为什么潘老爷子要在十三祭祖?《福州习俗》中提到一个说法,据说,宋末元兵南攻,为了避兵干扰,“七月半”节提前在七月十四过,不过大致约定俗成的时间从七月十三至十八,才在福州各地造成时间不一的状况。这样,各村时间不一样,也方便于出嫁的女子返家过节,尤增热闹。

但其实在福州的七月,另有一个极为盛大、有趣的习俗——“做半段”,也称“做半旦”。古籍《鸢飞鱼跃斋随笔》记载:“福州附近乡间,视七月半为一大节,谓之半段。”因为这个时间点刚好也在中元节时候,民间常混到一块举办,于是也会出现祭祀神明、迎神赛会等活动,不少人就把这两个节日、习俗混为一谈了。做半段,通常是指这时候全年时间过了一半,早稻已收,正值农闲之时,大家一同摆酒设宴、同庆丰收。各乡各村在“做半段”时间上一般也会错开,以便于互相邀请。大部分都是在农历七月做半段,也有一些地方庆祝到八月的,所以也有说“七月半八月半”。例如,鼓岭七月初七,义序八月初四,城门八月初八,淮安九月十五……

这一方面是祭祀祖先,感谢天地赐予风调雨顺,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酬谢乡亲的帮助,增进大家的感情。在过去的福州乡村,做半段是展现家中手艺、财力、人缘的时候,很多人请厨师来办席,来了就是客,陌生人也可以加入席间。

中元祭祖,邀鬼同食;“做半段”庆丰收,邀乡邻同贺。林颖觉得,这也是福州邻里守望相助,乡俗常怀悲悯之心的一种体现:“七月十五做‘半段’,亲朋好友聚无断。好酒好菜请侬客(客人),肉燕鱼丸太平卵(蛋)。”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