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其彬
每当我回到村里喝喜酒,心情都格外畅快,那种浓烈的、涌上心头的“乡味”,总让我想起许多往事。
村里人把参加红白喜事的酒席,叫作“吃酒”。在这些酒席中,人们最看重的莫过于婚宴。“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是人生最大的一件喜事,需要举办一场热闹的酒席,款待四方亲朋好友。这场酒席承载着村里传统的民风民俗,所饮所食都富有地方特点。
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困难,一户农家要办酒席,所用的桌子多是主人家向左右邻居借来的八仙桌。有些老桌子油漆脱落,却透出古香古色的调调来,人坐在边上喝酒,莫名有种稳重感。
每张桌子,配四条椅子,上下两条各坐两人,左右两边各坐三人——中间插着坐的是小孩。这样的座位安排是依规矩的:桌子以中线分为“上桌头下桌尾”,“上桌头”村里人也称之为“上席位”,是大位,给本桌辈分最高的长者,一般人不能乱坐;“下桌尾”又叫“下席位”,是小位,是给小辈分的人坐的。每桌靠近通道边的桌角两个座位,又分为“上风口、下风口”,分别是接菜和斟酒位置。席中接菜人号“菜官”,负责本桌的接菜、退盘、介绍菜谱等。斟酒人又叫“酒官”,负责为本桌客人斟酒、敬酒、导礼等事宜。
酒桌上,“菜官”与“酒官”最为繁忙,时不时需要接菜和斟酒。正常是选择主人的“亲房里”,即亲戚,要由手脚灵活、能说会道,且酒量好的人担当,不能由外埠客人担任,否则会被人说不懂礼节。
小时候我随父亲去吃酒,他总会在桌上教导我分辨哪里是上位和下位,自己对于主人家是什么身份,该坐在哪里才合适。他说得明明白白,我也记得清清楚楚。记得十六岁那年,有一次跟着堂兄去村里一位族亲家吃酒。堂兄与我同辈,按理应该与我同坐下席位。那天不知为啥,他竟然坐到上位,很快引人白眼。见此,我连忙上前,附着他耳朵一阵嘀咕,堂兄明白意思后,主动调整到下位,请堂叔上位落座,酒桌气氛顿时好转。
年轻时,小字辈的我吃酒不是坐在下位,便是要当“菜官”和“酒官”。而“酒官”要懂的规矩尤其多。酒席开始,当热气腾腾的第一碗菜上桌时,大家并不能随便动筷。要先由“酒官”斟酒,先长辈后晚辈,把桌上酒杯都斟满。然后,“酒官”双手作揖,对长辈说“请吃菜”,长辈也客气拱手回话“大家一起吃”,此后全桌方可动筷。上了三道菜肴后,“酒官”便要开始向长辈敬酒。斟酒时还要控制好酒壶,只倒八分满,以免溢出杯外沾湿桌面,让人尴尬。然后,“酒官”举杯,向着长辈先干为敬。敬一次,喝一杯,一杯酒,一口菜,每人三杯,敬完长辈,再敬晚辈。有时候,当“酒官”不胜酒力时,还有客人向你敬酒,“酒官”至少要在杯中呷上一口,再回道:“莫客气,大家一起喝。”别看你来我往的这几句普通言语、几个动作,却能感染客人,让酒桌增加几分融洽。
按照村里酒席习俗,每场酒席要上三道“饱食”,即主食。过去,第一道饱食是炒面条或粉条,现在随着社会潮流,为了制造新鲜感,有时主人家会把它换成汉堡、面包糕点。第二道饱食是炒制的白粿。第三道是先蒸后炒的糯米饭。细心的人会发现,每道饱食上桌时机是有规律的。通常厨师上六七道菜,一盘饱食就随之出来了。据说这也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
饱食没有上桌前,是“酒官”向本桌客人敬酒。第一道饱食上桌后,是晚辈向长辈敬酒,长辈回敬,客人之间互敬;第二道饱食上桌后,说明酒席已上菜十五六道。这环节,主人会带着新郎、新娘及家人向客人敬酒。
主人家敬酒也有程序,先厅堂后外间。每到一桌,主人会亲手将客人的酒杯斟满再敬。其间客人给新郎新娘送上祝福,祝他们幸福圆满。
当第三道饱食上桌后,酒席离结束就不远了。这时主人的叔伯兄弟等一干人开始逐桌向客人敬酒,你来我往,把酒言欢……
多少年过去了,乡村旧貌换新颜,村里的酒席也渐渐改变模样:陈旧的八仙桌换成鲜红的圆桌,笨拙的瓷杯换上透明的玻璃杯,农家红酒换作晶莹的瓶装啤酒……生活变了,但酒席上“尊老、好客”的传统依然不变,成了一道令人回味的乡俗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