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都在线
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我国北方地区和部分南方高海拔地区,此时气温相对较低,还未达到入夏标准。
福州素有“做夏”的传统习俗。立夏是福州节俗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联的三个节日之一。《藤山志》记载:立夏日,家家煮鼎边、炊碗糕、祭祖先,谓之做夏。
福州人“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这天家家户户磨米成浆,煮鼎(锅)边糊、摊煎饼“做夏”,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大家还将鼎边糊馈赠左邻右舍,寄予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情谊。古人有诗:“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说的是福州“做夏”这传统习俗。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这背后蕴含着一个古老的传说:随着立夏的到来,天气逐渐变热,人们容易感到身体不适,尤其是孩子们,常常出现乏力、食欲下降的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疰夏”。在古人眼中,鸡蛋象征着生活的圆满与完整。因此,他们相信在立夏这一天吃鸡蛋,能够为夏日带来平安与健康,帮助人们抵御“疰夏”的困扰。于是,每当立夏时节来临,母亲们总会精心煮上一大锅鸡蛋,分给孩子们享用,以此确保他们的健康与活力。
斗蛋,这一民间游戏,在立夏节时尤为盛行。大人们巧妙地用丝线编织成蛋套,将煮熟的鸡蛋装入其中,再挂到孩子们的脖子上。随后,孩子们便聚在一起,三五成群地展开“斗蛋”大赛。蛋的形态各异,一端尖锐,一端圆润,分别代表着蛋的头部和尾部。在斗蛋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按照规则,让蛋头与蛋头相撞,或者让蛋尾与蛋尾相击,直至其中一方的蛋壳破裂,便算作认输。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终会分出斗蛋的胜负。
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茶叶不是自家的,亲朋邻里之间互相赠一点、讨一点,反正不少于七家,然后把来自各家的茶叶混在一起,煮茶喝。说是喝了“七家茶”,即使夏天酷热也不易生痱子,清火明目,十分有益身体健康,其用意与百家饭并无区别,都是为了密切邻里关系。还有所谓“七家粥”,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立夏有个有趣的习俗——“立夏秤人”。“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古人在这天轮流称体重,看秤人大声报数并添上吉祥话。酷暑之下,大汗淋漓,正是减肥好时节。到立秋再秤,看经过苦夏瘦了多少。
过去,福州民间还有立夏“忌坐门槛”“忌午睡”的讲法。立夏这天人们不能坐在门槛上。假使立夏这天坐在门槛上或去午睡,就会“病夏”,也就是整个夏天里人都是软绵绵感觉,提不起精神来,身体很弱多病。因此,立夏这天大人都不让年轻人去午睡、不让他们坐在门槛上。立夏节气,田间的农事够多,年轻人怎么能待在家呢?或许这才是“立夏忌坐门槛,忌午睡”讲法的本意了。
立夏时节,虽说天气逐渐炎热,气温明显升高,但此时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为明显,此时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同时,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夏天人的消化功能会相对减弱,情绪浮躁,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酸减苦,调护脾胃,多食果蔬类、谷薯类以及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粗杂粮,如山药、小麦、玉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