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雪玉
家乡莆田湄洲湾,当地民谚有云: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船,初六头企企,初七拾炊底,初八搬炊洗,初九崽伢讨粿拍嘴巴。描绘民间过端午节,俗称五日节中,初一炊米糕或麦糕吃,初二吃粽子,初三吃白螺,初四门窗上悬挂艾草或菖蒲、贴黄符祛毒避邪,初五看爬龙船,初六节日已过,崽伢又翘首企盼来年端午节日再到来的情景。
“嘭、嘭、嘭嘭嘭……”小时候,随着“五日节”脚步临近,货郎节奏明快的小鼓点在乡间一响起,崽伢们像约好了似的跟在后面,齐声嚷嚷“拨浪鼓摇摇,担花卖给婶娘。头梳虱篦,古董照聘(日用杂货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担来我瞧一下。”循着不知哪位婶娘的叫唤声,货郎总是一副乐哈哈模样,立刻把手里的拨浪鼓拨得更欢了。
在农家土埕上,他放稳货担,卸下竹编担,变戏法似的把货物一笼屉一笼屉抽出,一副好脾气任由婶娘挑拣评论。
聚集看热闹的崽伢们,彼此推着挤着争着问货郎都卖些什么?“有碎花布、针线包、兜肚、虎头鞋帽、五彩线、剪刀、尺子,头巾、发簪、网兜、松紧带等,总之一句话,婶娘崽伢要什么,货担就有什么!”
这些普通小什物,那时是婶娘和崽伢的“百宝箱”,更是我的“百宝箱”。
每年“五日节”前夕,母亲总会向货郎裁上几尺碎花布、红绸布,赶在初五这天给我和姐姐手缝两套花衣衫过节。好几回,我和姐姐用“午时草”煮水沐浴后,换上新衣衫,再用红绸布扎着小辫子,偷偷踱到三婶房间大衣镜前前后后照了好几回,心里美滋滋!
初五这天,天刚蒙蒙亮,我和伙伴不下二十几人相约捡“午时草”。
我们挎着篮子、篓子,穿梭在乡野。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被雾水泅湿的艾草、菖蒲、铁芒箕,立即分头采摘;花生、黄豆那时正是结果时期,颗粒略显稚嫩,伙伴们瞧见哪家花生田、黄豆田长势繁茂,便自行去拔,倘若被哪家农户看见,她们也不会训骂,只是劝导伙伴们“好好拔,别踩坏了其他农作物”;进入农家院子土埕摘枇杷叶、石榴叶、桃叶、柑橘叶更是轻松,有时主人若遇上慈祥老婶嫲,她还帮你一起摘,嘴里念叨“果树一年四季吃露水,煮的蛋不用说有多少香!”
回来的路上,伙伴们集中在旷地上,倒下篮子、篓子里的“午时草”一起分拣,不管是哪个少了或多了其中一样都不行,伙伴们调整均分后,高声齐喊“回家喽,穿新衫去看东吴爬龙船!”
临近十二点,母亲嘱咐我和姐姐要把洗干净后的“午时草”放置土埕正中央,让正午十二点的阳光滤掉湿气,用大锅把“午时草”和着鸡蛋一起煮,再把煮蛋的汤水拿去洗澡,换上新衫裤,中午再吃两个鸡蛋、两海碗打面,一年到头不生病。
奶奶一旁说,当地还有一个风俗“头年节”。刚出嫁的婶娘仔,第一年办盘担10盘回娘家给父母、阿公阿嫲做节,娘家“回礼”斗笠、雨伞、兜肚和扇子;第二年出嫁女生子女后,娘家回送蛋和饼、毛毯,叫“挂虎蛋”……
境内东吴村赛龙舟,俗称“爬龙船”,是不容错过的民俗盛会。东吴村是当地著名的“侨台之村”,许多台胞和各地赶来的游客再加上十里八乡来的民众,不下上万人挤在海岸上观看这一盛会。
这天上午,东吴梯田西马社、吉蓼袭桂社等六家宫庙组成龙旗队、锣鼓队、铙钹队军乐队、车鼓队、牵马队等,数千人浩浩荡荡举行大规模绕境巡游活动。所到之处,沿途村民燃起火堆、摆香案、鸣炮点香进香;接着,巡游队伍沿着海岸线来到东吴村海滩摆上香案,竖起仪仗,隆重举行祭海活动,悼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锣鼓三通后,面对大海敬香、敬粽,一时,紧锣密鼓响彻云霄,万人翘首以盼的“爬龙船”活动拉开序幕。
只见湛蓝广阔的海面上,六艘龙舟蓄势待发。在发令员“嘟”的哨声指令下,在各龙舟锣鼓手激越铿锵的鼓点下,舵手们奋力划动船桨跨越赶超,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海面上划起一条条白练,形成龙舟竞渡的壮观场面;岸上观众看得荡气回肠、热血沸腾,击掌、助威呐喊声不绝于耳,顿时海面、海岸、人群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把“五日节”的节日氛围推向高潮。
东吴村端午节的“爬龙船”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从民间传说中“大众舟齐出发,赶往拯救屈原”及“呐喊鼓乐吓退蛟龙”演变到如今,已成为展示当地民众团结协作、奋力进取的新时代精神,深受老百姓喜爱和欢迎。
乡韵浓浓,乡情悠悠,岁岁年年,亘古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