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熟语:“元宵但看初八灯”。按照福州习俗,从初八开始是送灯的日子。正月期间,福州民间有送灯的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每年例必送灯,因福州方“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古代生男孩叫做“添丁”。初八前后,父母为已出嫁的女儿送灯,外婆给外孙送灯,祝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旺。娘家给婆家送灯的则是“亲家舅”。“亲家舅”是谁?在福州话里,这表示娘家未婚的男性直系亲属,一般是出嫁女子的弟弟。这期间大街小巷都能见到穿戴一新的“亲家舅”扛着用红线扎在一起的甘蔗,蔗上挂着花灯,豆腐干、海蛎、蒜。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

甘蔗是节节高的意思,豆腐干在福州话中带‘官’的音,海蛎和‘弟’同音,蒜则和‘孙’同音。这些灯虽然琳琅满目,但亲家舅送的灯却大有讲究。因为“灯”在福州话里和“丁”的读音一样,所以送灯与“丁”紧紧相连,有求子之意。例如,如果姐姐还未生养,你送去“关刀灯”,“猴骑绵羊灯”等等,没有小孩玩,不是很尴尬吗?
女儿出嫁的第一年,娘家人要送“观音送子”灯,希望她早生贵子。第二年则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如果两年了还没“添丁”,次年就再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同时再加一盏橘灯。这又是什么意思呢?福州话里“橘”与“急”谐音,意思是着急添丁。真是用心良苦啊!第三年,若女儿已生男孩,就送“状元骑马”灯,寓意今后学业有成;若生了女孩,就送红莲花灯,寓意女孩越长越漂亮。以后如果家里有好多儿女,一个孩子就各送一盏,如关刀灯、走马灯、绵羊灯等。送灯的盏数要超过子女数,多出的灯叫“出头灯”,希望小孩出人头地。而且要送到十六岁,看来"亲家舅"任务不轻呵!灯送到时,亲家母或姐夫要煮太平面给亲家舅吃,还要给压岁钱。送灯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
亲家舅去“送灯”,有吃有穿,有压岁钱拿,当然是个美差事。但是,在乡间,尤其是小孩就爱嘲弄“送灯”的亲家舅,见你扛着甘蔗和灯来了,就喊“亲家舅送灯,亲母带身(怀孕)”,“亲家舅掏门杠,欲吃亲母花生糖,给亲母摔一摔,加流(滚到)粪桶角”。这些民间童谣,至今想来,仍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