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因为多山而温吞,因为多水而缠绵;只是,提起水,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福州多河,却并不知,这个水似酒,需慢品,方醇香。
涨潮之际,无数满载的小舟随着潮流涌入上下杭,家家户户沽酒买菜忙——这是百年前福州上下杭水路集市的一个缩影,塑造了这座古城“水上福州”的独特历史,只是,这些画面已经成为过往,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福州有一道“水”,却在涓涓涌动中,一直保存下来,承接了过去,成就了现在。
福州古城最美处,不是天高云淡,而是夕阳落尽后的怡然。
自武夷山脉溯闽江而下穿梭了一天的放排郎,收拾起喊了一天的号子,钻进了自家的小柴房。太阳打在身上的灼烧感、喉咙里的干涸,随着一碗清茶的下肚而消散开去,只留下满满的轻松和沁凉的喜悦……
悬崖峭壁,烟雨迷朦,湍急水流之间,冲泻着一张张排筏,一群男子头顶竹笠,身穿雨衣,赤脚挽腿,足蹬档木,手握排艄正奋力划艄,搏浪前行……以上画面,描述了当年闽江上的放排情景。绵长的武夷山脉有着丰沛的竹、林,而发源于武夷山脉的闽江,在武夷山脉高挺的海拔下获得强大的奔涌力量,这股力量带着闽江水一路东流,从福州入海。
武夷山脉丰沛的竹、木,在放排郎的驾驭下,通过闽江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的福州。闽江这条福建的母亲河,见证了福州的水运历史。
而作为水上福州见证的另一个代表——内河——古时同样运行繁盛。
据历史记载,福州内河发源于晋代护城河,历经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演变,成为发达的内河水系,同时成为福州的一张名片。
百年前的福州,人们不似今天这般,行走在上下杭的路上。那时的上下杭“路上”,人们摇橹荡桨,舟里载着酒、粮、衣物、瓜果蔬菜,岸上的人家,支起棱牖,微攥着手,朝你摇摇,“摇船的”。你会意,遣舟趋前,将酒递上,随后,接下了钱银。虽无更多言语,却透射出一派繁忙的水岸集市景象。颇有一番威尼斯小艇的意味。
一首“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说尽了福州水路货运的繁华,彼时的上下杭路河道人烟阜盛、商贾云集,海路交易多集于此,商家经营大宗的茶叶、药业、京果业、糖业、纺织品等土特产,经营物资五百多种,辐射全国,甚至远销东南亚和欧洲。只是时过境迁,繁华褪去,今日的上下杭路河道已被填埋,成为一条古巷,只有巷子里房檐上、窗棂上古老而华丽的雕花图案,在诉说着它曾经的繁华。
作为水上福州代表的“水运”,已唱尽了余音, 而“温泉”作为“水下的福州”,却在持续不断的传唱中,诉说着不一样的“温情”……

彪实的汉子,在茶余饭后,迫不及待地披上浴巾、光着膀子、趿着拖鞋,三三两两走进了“古三座”的温泉澡堂。温泉水滑,洗尽一天疲惫。这是长达数百年间福州五四路一带人们生活的写照。
老福州的温泉澡堂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记载,福州开发利用温泉始于公元280年,到了唐代末期,福州出现温泉澡堂。明以后,随着政府对澡堂的逐渐开放,民间澡堂日渐繁荣,如今市区核心的东街、树兜一带一度澡堂云集。到了上世纪30年代,福州的传统澡堂有名有姓的就有56家,这些澡堂遍布在福州市区各个重要区域。
福州的温泉资源丰富,水质浅,易开采。那时的温泉澡堂,作为抚慰人们辛劳的馈赠,四处开花。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桑拿会所兴起的冲击,福州旧澡堂慢慢减少。名噪一时的泡澡胜地“古三座”,如今成了高楼林立的五四路核心商务区的一个公交站点,镌刻进了老福州的记忆里。不过,依然有“乐天泉”、“华清池”等几个老澡堂子,还提醒着老福州对于老温泉澡堂的记忆。
老澡堂渐渐式微的同时,一个个颇具规模的温泉旅游项目的兴起。这些温泉项目,温泉池有大有小,造型各异,了日本、欧洲等地很多先进的现代泡汤设施,吸引了很多新福州人的青睐。不过,依然还有不少的“老福州”,还念及留恋着老澡堂子,因为那里,不仅有他的欢乐,更有他的记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着一方特有的文化。成都是龙门阵的巴适,重庆是麻辣烫的火爆,广州是老火靓汤的享受。而福州人的温吞、市井、小富即安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泡汤泡出来的。
福州的温泉里有老福州的影子。今天的福州温泉开发如火如荼,力图重塑起“温泉之都”的崭新形象。其实对于福州而言,恰恰应该围绕“老”字做文章。福州温泉的发展,必定绕不开也不能绕开历史,这是一种闽都文化的遗韵,是城市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在诉说古今,是在延唱市井温情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