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莹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直很爱苏子的《前赤壁赋》。举重若轻间,字字御风而行,句句有潇洒之态。因此,当22年前,我第一次在金山看到“横江渡”这个公交车站时,只想拍手为福州的先民们大声叫好:从何处想来?渡名“横江”二字,多有意思!江是流动的,渡是静止的,一动一静间,藏着福州最本真的样子。
“横江渡”这三个字,仿佛是被千年水波浸润过的古玉,温润地躺在唇齿之间。念出声时,便觉有涟漪悄然荡开,不是惊涛骇浪,而是由那青石板渡口边缘,一圈圈、一层层,轻柔地漾向江心。水纹推挤着水纹,倒映着岸边斑驳的老屋、苍劲的古榕,还有那系在石桩上、船身被岁月摩挲得光滑发亮的老渡船。吱呀的橹声,应和着水声,将“横江渡”这个名字揉碎在粼粼波光里,再随流水悠悠,送向远方。这涟漪,载着多少商贾行旅的匆忙步履,多少墨客游子的离愁别绪,在桨声灯影里,在晨昏暮霭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漾着。它漾开的,何止是眼前这一泓江水?分明是时光长河里沉淀了千年的温润记忆,如同渡口石阶上覆盖的厚重苔痕,如同老船工脸上沟壑里盛满的夕阳,无声地诉说着这片水域亘古的呼吸与脉动。这名字,便在这永不消逝的涟漪中,带着河床深处泥沙的体温,带着岁月包浆的柔和光泽,温润地流淌下去。
横江渡位于今天福州仓山区建新镇燎原村,尤溪洲大桥之北。闽江到了福州南台岛中段,水流忽然放缓了脚步。从卢滨洲至尤溪坞的闽江沿岸,农田、沙洲各占一半,横江渡就位于这片区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是因自然地理特征而产生的地名。其所在村庄东边是南台江,江上有洲地名为“横江洲”,彼岸是台江区宁化街道的长汀社区(曾经的长汀村)。在历史上,横江渡是凤岗里三十六宅通往福州市区一带的必经水路。当地人为方便南台岛的村民进城买卖,经营了闽江南岸至帮洲的过江渡船,故而名为“横江渡”。先民们按闽江潮汐决定码头,招集固定民船往返对岸,这里便成为了连接两岸的关键渡口,在当时的交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摆渡人竹篙一点,木船破开镜面似的水,橹声咿呀里,地名便随着涟漪漾开,带着千年的温润。
乱流江渡浅,远色海山微。横江渡的潮声里,曾经藏着多少挑夫的脚步与渡客的乡愁。那“横”字,原是横亘古今的念想——江风总在同一处转弯,浪沫漫过石阶的弧度,恰如古人回望的眼神,永远停在船离岸的刹那。千年已过,江岸悄悄退后,沙洲已经逐渐变成良田村舍。横江渡所在的燎原村,1951年时隶属水上区管辖;1958年公社化后,设燎原大队隶属朝阳区仓山公社管辖;此后又历经多次归属调整,2003年7月,燎原村划归新成立的金山街道办事处。尽管行政归属和名称不断变化,但“横江渡”作为一个浪漫的历史地名,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如今的横江渡,早已不是交通要道,新桥飞架南北,汽车的鸣笛声彻底盖过了橹声。但它在福州历史上却投下长长的影子——其中,有船工抵住波涛的杉木橹,有妇人送别时坠入江水的桃木簪,还有无数个晨昏在此折断又续起的炊烟。我想,这个地名之所以动人,不单是因为那“横江”二字的雅致,更是因为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江水,守着光阴,把福州的温润与从容,都酿成了如今公交车站边那缕不散的清风。
燎原路边新栽的榕树又垂下万千新的气根,像是在续写那段湿漉漉的光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