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莹
锦池江上柳垂桥,风引蝉声送寂寥。不必如丝千万缕,只禁离恨两三条。
一直认为柳桥这个地名之美,在福州可算是独占鳌头。它取“柳”字柔条拂水之态,又摹写桥影卧波之韵,地名清雅如素绢上的簪花小楷,只此简单二字,便勾出南国水城的温润魂魄,尽得风流。它宛如大家闺秀,款款从唐诗里走出,顾盼之间眉目潋滟生辉,满目青山花笑影,有酒有梦有江湖。这地名,是刻在福州城脉搏上的一枚温柔刺青,提醒着每一个福州人,脚下这方寸之地,曾泊过盛唐的星辉,浣过宋月的清霜,当年烟柳依依,如今虽换了人间,可清风过处,仍可以听到千年前盛唐的桨声。
福州城内水道纵横,若以丝线喻河渠,柳桥便是绿绸带上绾着的碧玉结。“接西湖之水灌于东南,今柳桥是也。”柳桥的出现,与福州古代的水利系统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唐代贞元十一年(795),观察刺史王翃辟城西南五里为湖,二百四十步,接西湖之水灌于东南,柳桥便位于此处,起着连接西湖与南湖的作用。当时,福州有西湖、东湖、南湖三大湖,西、南两湖湖水相接,柳桥就坐落在这连接两湖的水道之上,位置大约在如今杨桥中路一带。在古代,它是水利灌溉系统的一部分,对于农田灌溉意义重大,也见证了福州城的水利发展变迁。柳是流动的碧烟,桥是凝固的明月;柳枝年年新绿,桥石岁岁苍古。柳桥在变与不变之间,守着流淌了千年的生机与诗意。这被唤了千年的名字,便成了每个福州人灵魂深处,一弯永不沉没的诗意渡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州城不断扩建,在这一过程中,东湖、南湖逐渐消失,西湖水域缩小。如今正对柳桥公交车站的,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但柳桥作为地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它就像一枚玲珑的玉扣,轻轻一触,便解开了福州城水汽氤氲的记忆锦囊。柳桥烟水供养的,原是一座古城在汤汤时代里,那份静看云起潮落的定力。纵然今日的柳桥,已不见画舫载酒、诗人醉卧的疏狂,只有水泥丛林冷峻的侧影,但那“柳”字蕴含的柔韧与生机,却如桥畔石缝里年年新发的藤蔓,固执地缠绕着时光的脊梁。只要唇齿间轻唤一声柳桥,那拂水的青丝,那卧波的虹影,便瞬间从历史的尘埃中鲜活起来,化作一缕带着水气的南风,吹过鳞次栉比的楼宇,拂过熙攘人潮,直抵心间最柔软的那片江湖。盛唐的诗歌从未老去。它让我们在千百年后,依然能循着平仄的韵脚,触摸到福州曾经的水乡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