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太平港往事

太平港往事

广告位

太平港,原称吴航头、河阳港、下港、马江、下洞江。史书记载,太平港是郑和出使西洋在国内的一处聚舶据点。明初,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历经半个世纪,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记录,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均要在长乐太平港停留,驻泊期间,郑和一方面集结船队、招募水手、修造船舶、补充给养,另一方面祭祀海神、伺风开洋,少则几个月,多则十来个月,经五虎门出海。时光悠悠,沧海桑田,昔日港阔水深的太平港,已淤积成一片平原。不变的是,历经600多年,热闹繁华依旧。如今的长乐人民会堂及周边等建筑皆位于当年“太平港”中心。

当时的太平港跟其他地方的港口相比,有特殊的优势,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平港有营前闸和下洞江的洋屿闸两个出口,大大提高了舟师进出的效率。其二,太平港是天然的避风良港,船队停泊在这里比较安全,而且离闽江出海口又不太远,容易进出。太平港每天都有两次的涨潮和退潮,船队就利用风力和潮流的力量进出太平港。曾会长说:“太平港离出海口不近也不远,这里的水始终保持淡水状态,舟船上的士兵直接把水桶抛到江里,就能取到可以使用的淡水,而其他地方港口有的只有一个出海口,船只进出效率比较低;有的离海口很近,是海水,舟师饮水不方便。当年,郑和应该是经过详尽的分析和比较,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选择太平港作为‘累驻于斯,伺风开洋’驻泊地。”

“首石山鸣大魁出,十洋成市状元来。”当时的十洋街与和平街最为热闹。郑和下西洋前后共28年,累计有3年时间是在长乐度过。几百乃至上千艘船只,27000多人口,留下了许多文物遗迹和民间传说,也给长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带来巨大的影响。故长乐有“人众成市”“贸易如云”“十洋街”和“连科两状元”等这些家喻户晓的美谈。

自唐宋以后,长乐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很重要的一个港口。郑和在太平港开洋,给长乐的经济文化带来巨大影响。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非洲等国家交往,把中国的经商习惯带到斯林兰卡等国家,一直到现在,这些国家的很多习惯和我们极其相似。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