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长乐下橹桥那些事

长乐下橹桥那些事

广告位

在长乐政府东,古时桥下通舟楫,在此下橹。宋治平二年(1065),里人陈毅造。桥长4米,宽2.3米,石构,上接阜民桥溪(资圣溪)水,下通永济桥,入文洽浦。

郑和先后七次在长乐驻扎水师,每次都是在太平桥下起锚下橹的。于是人们便把太平桥改为下橹桥。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青石桥早已不复存在,但镌刻在石栏上的“下橹桥”三个字仍然赫然映目。据说,这是郑和亲笔手书的。更衍生出当年郑和下西洋之时曾在此处造船、下橹、扬帆、起航的传说。

下橹桥的上游是资圣溪,引龙台山之水,先到资圣桥、阜民桥,再到下橹桥,又经文庙东侧的永济桥,汇入文洽浦。关于下橹桥的得名,一种说法是“因古代造船在此下橹,故名。”另一种说法是旧时闽江的潮水可以溯长乐下洞江而达文洽浦,船工摇着橹让小船驶到桥下,卸下船橹,泊舟登岸,桥也因之而名。

宋元祐(1086—1094年)年间,里人原为了截住资圣溪水口,以聚一乡财运,遂跨溪建庙,崇祀五显灵官大帝,庙为华光府,始建庙时间和始建桥时间同时。相传建庙之前山洪从上游冲下庙宇神像,停在资圣溪水口,乡民遂在神像停驻之处建庙奉祀。

乡民世感神恩,时有捐修,至清咸丰庚申(1860年)春,增建戏台,拓展后殿,规模渐廓,轮奂聿新。光绪丁丑(1877年)冬,庙邻失火,殿宇亭台悉遭毁坏。民国年间为拓宽道路,拆除戏台,且将戏台下长石桥栏移于今址。建国后年久失修渐废。前些年资圣溪盖溪面建下橹桥市场,乡民不忍古迹湮没,乃鸠资跨溪重建重楼于旧处,楼下为市场,楼上供神灵,重塑金身,庙貌巍然。

清乾隆九年(1744年)邑诸生陈鹤鸣倡捐重修。桥栏石刻“下橹桥”,民国间,为拓宽街道,移置今址。下橹桥、太平桥、岭口亨平桥原都是县治通往南北乡的要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