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安钦
夏至到,鱿鱼来。闽东南沿海捕海人家可捕的海产多着呢,只是恰逢禁渔期,在规定的经纬度海域不能下网。可是,海边人有口福,在这个天热水凉的季节里,有一种鱼类喜欢在非禁渔区域内游动,这就是鱿鱼。
鱿鱼有许多品种,如柔鱼、流鱼、长筒鱿、小乌贼、冬狗等。有一种名叫锁管的鱿鱼,比其他鱿鱼更细长,呈长锥流线状,有十只触腕,其中两只较长,体中无硬鞘,内壳薄如针叶形,包埋于外套膜内,能发光。锁管鱿鱼的显著特征是小,两只重量不足一两;肚子也小,但藏有墨囊;皮呈浅红色,肉嫩,是美食家喜欢的海产。
锁管鱿鱼好看也好吃,可它捕之不易。大白天,即使风平浪静,撒下大网,半天不见鱼影。忙乎一阵子,往往得非所愿,鱿鱼没有,上网来的却是青虾、螃蟹、虾蛄、龙头鱼、鲈鱼和石斑鱼等等,但数量极少,一个品种常常只有一两只。因为事倍功半,生活在东海之滨的渔民,在禁渔季多是忙着干修船、补网的活。三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里的渔民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那是一个夜间,黄岐半岛上的一艘渔船在东海一海域作业时,机器突然出现故障,发动机罢工,渔船只好就地抛锚。那时候,还没有导航和对讲机等设备装置,为引来外船关注以便争取他船救援,渔民便开启备用电瓶灯,向周围射光。十多分钟后,没有引来外船,可是,奇迹出现了。三个三百瓦的探照灯向海空照射时,那余光同时照映在黑绿色的海面上。渔民们定睛一看,嘿,一条条如银如花的鱼儿飞一般地朝光波奔腾而来。一渔民抓起一把网笊篱往海里一捞,便是沉甸甸的一网活蹦乱跳的鱼,往甲板上一摔,细看,原来是锁管鱿鱼。这不经意的发现,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这批渔民回来后,便着手在内湾内海做灯光捕捞鱿鱼试验。夜深了,借着朦胧的月光,一艘轻小型渔船开到定海湾,撒下一张十多平方米大的扳罾,尔后,在海面上打开一盏搜索灯,顿时,墨绿色的水面立即亮起一束火焰般的光芒。大约五分钟过后,只见苍茫的海空,迅速出现一团鱼群向灯火亮处聚集而来。渔民们笑道,这鱼贯而入的锁管如何蠢到一见光便自投罗网呢?一位渔民听完这话后却说,它们朝着光明的方向投奔,有何不好呢?
这算诱捕吗,要斩尽杀绝锁管鱿鱼吗?渔民们感到困惑,为此专门请教渔业专家。原来,鱿鱼,尤其是锁管,是鱼类中繁殖率极高的鱼种。春秋两季,正是它们的繁育时节,一只雌锁管通常可繁殖五六百到上千只的后代,可它们却如侏儒一样,长不大,且生长期短暂,生命期大约只有三到四个月,如果不及时打捞收网,一入秋,它们便消失在海中。后来,人们发现,用灯光捕获要比正常渔网而得的锁管新鲜得多,且保鲜期长,经过科学论证,因为灯光下的锁管一直处在亢奋状态,它们以为所投奔的正是一处锦衣玉食的光明前景。
不久,东海之滨兴起了一项全新的捕捞业——灯光鱿鱼。如今,五至十月,在东海西岸的浅水海域,更深夜静时刻,或者明月当空,或者渔火闪烁,在非禁渔区内,总可以看见几艘小机轮,轻悠悠地布网入海,接着按下开关,装在船头或船艉的灯光射向网区,然后静观其变。一艘艘舢板,一张张渔网,一道道光线,仿佛夜海中的一处风景。正当人们欣赏夜海时,却见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响起沙沙沙的响声。定睛一看,一群又一群摇头摆尾的锁管鱿鱼正鼓着圆圆的大眼朝着耀眼的波光飞蹿而来。一入网,渔民收紧罾头,一网锁管鱿鱼便被拉上船来,往舱里一放,十多斤甚至几十斤的锁管像是回到它们理想中的美好家园一样,兴奋得手舞足蹈。这时候,主人只是笑着,忙而不乱地将另一张渔网撒落鱼海,等待它们的伙伴一起欢聚。为了让舱里的锁管鱿鱼开心快乐,渔家人会在船上架起一盏专用明灯,让它们蹦跳。直至潮水褪落,仍有一盏亮着的灯光送它们上岸。
等在岸上的人们,一听说来了刚刚捕获的灯光鱿鱼,就急不可耐地持箱挎篮飞奔到热闹的渔船上。
做锁管鱿鱼生意的人,一看见小锁管如此鲜活,不是急于将它们推向市场,而是先来一场自品自享。随手抓起二三十只,铁锅烧红,锁管下去,只见咝的一声响,呈现在眼前的便是红黑相间的玫瑰色,还有一阵又一阵清醇的鱼香。然后,再下半碗水,佐以适量海盐,稍煮片刻,扑鼻而来的香味,迅速氤氲开来,诱得人们垂涎三尺,一只一口,其清甜之感便在齿颊中流动。尤其是黑墨点滴未漏的锁管,咀嚼起来,那真是口齿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