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补缸、补碗技艺

补缸、补碗技艺

广告位

在生产技术落后,物质资料匮乏的时代,生活中极少有塑料、铝等制品,即使有,也如同金银器皿一样,自然也进不了寻常百姓人家。人们日常使用的器皿大多是易碎的陶瓷制品。家里孩子多,大人们出去劳作了,小孩子自然无拘无束地闹腾一番,又增加了碟子、碗破碎的几率。因为贫穷,遇到碗破了,只要不是很碎,就会收起来等补碗匠来了拿出去修补。补一只碗的花费远比买一只新碗的花费要少得多,而且补碗匠是上门服务。

补碗匠很随和,一边手脚利索地干活,一边兜揽生意,操着一口外乡话和本地的娘们儿开着荤段子玩笑套近乎。匠人一般是在村头巷子里支摊做活。到了中午,就有好心的女人打发孩子端来并不丰盛的午饭。碗儿匠也不白吃,吃了人家的,饭后会让主人拿出新碗帮忙在碗底凿上字,或给主人家免费钉一只碗或碟。夜间,随便哪家也就宿了。乡下人实诚,有什么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毕竟家里来了一个“匠人”,也是一种荣耀。来的次数多了,也就熟悉了,也有的攀起了亲。

补碗时,补碗匠坐在小凳上,在破碗茬子边沿抹上少许瓷泥,把裂片照原样对接好,用一根线头上带有钩子的长线,钩住碗沿,反复缠绕扎紧,把破碗合拢成原状后固定,用标记笔点上记号,然后放在大腿与小腹之间夹住使之不动,沿裂缝的两边钻孔。“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碗的质地光滑、坚硬,只有用金刚钻才能钻开孔。补碗匠要是没有一定的经验和水平是万万不行的,尤其是一些比较珍贵的瓷器,匠人要有更高的技术。因此这钻是补碗匠的吃饭家什,锃亮的铜钻杆,扁扁的铜尺,开钻前在钻头上蘸上清油,以防因发热而使钻头的坚韧度减弱。钻孔的动作要求准、稳、快。金刚钻绕在一张小弓的弦线上,牵动小弓,钻头便快速转动,发出“刺咕刺咕”的声音。看似破裂的碗,在补碗匠手里一瞬间便有了两排小孔,一把小巧的铜榔头将铜“码簧”依次钉入孔里。码簧是扁而长的,两头有针脚,它横跨裂缝,叮叮当当一阵敲打,然后在钉入孔的针脚处再抹一下瓷泥,碗就算补好了。补好的碗当场盛水试验,滴水不漏。

修补有龙凤狮虎、花鸟虫鱼、吉祥图案的细瓷器皿就有点难了。如何在图案上实现“添花不添疤”,需要重新构图,选择打孔的部位,选择铜钉或银钉的大小、颜色。一些补碗师傅身怀绝技,修补花瓶之类也是拿手好戏。如果说补碗是三百六十行中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那么修补祖传瓷品等细瓷器皿应该属于艺术再创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还要求工匠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