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宗教信仰 重见天日的显应宫

重见天日的显应宫

广告位

显应宫又称大王宫、妈祖庙。位于长乐市漳港镇仙岐村。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即公元1138年,明弘治三年(1490年),后殿辟为“凤岐书院”。几百年间,显应宫数度重修。据出土的碑文记载,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大约在清光绪年间也就是100多年前,由于一场风暴海啸之类的特大天灾袭击,显应宫随同邻近的村舍,一夜之间被风沙掩埋在地下了。若干年后,人们在这里又建起了村庄,村的名字叫“仙岐”,却没人知道显应宫及其“仙人”们就在村庄的地下。

显应宫出土于1992年6月,发掘面积一千余平方米。考古发掘证实,湮没之前的显应宫为一处四面土墙围护、前后二进的宫庙建筑,前后二进的主座均为四扇三开间、进深五柱、明间抬梁式建筑。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因为突发的灾害而被湮埋的。

据民间传说,显应宫重见天日时,不知从何方翔集于此的上百只五彩凤蝶飞舞驻足子神像之上,几百只翠绿雄昂的大蚱蜢和数十只圆睁双眼的大青蛙也都附着于神像上,恋恋不舍离去。在这没有花草的沙丘之地,当地居民从未见过这类生物;这些生物的云集出现,为古宫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出土的文物有陶瓷器皿、古币21件,木匾、石碑各一方,其中,清道光廿一年的重修碑,是显应宫湮没前的最后文字记载。碑上可见简化的汉字,具有汉字研究的史料价值。最重要的是五组50余尊泥彩塑像,这批泥塑像在原址按原样、原序列复原,真实反映出当时显应宫的宫庙历史氛围。泥塑像保存基本完好,塑像形态各异,色泽鲜艳,神情毕肖,且分组摆放,数量众多。其制作年代可以较明显地分为明代和清代二类,少量可早至元代,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从阁楼式的通口顺阶而下,便可进入地下古宫。这才是以前的显应古宫。出土的古宫仅有两殿。前后殿的门墙均保存完好。记载重修的石碑出土时是在前殿门墙的左边。进入前殿大门,左边为妈祖神龛,右边为巡海大帝神龛。后殿正厅祀当地守境大王神祗,左偏殿为医药神祗,右偏殿为临水夫人。各尊神像及其基座均保留原位不动。

地下宫为二进结构,四周为土筑和石砌围墙,宽13.2米,深26.4米。宫内共有五个神台,分别供奉不同的群塑神像。二进殿内共有三个神台。正中神台供奉的群塑主像为本地的当家神“大王”。西侧神台上供奉的主像是福州民间普遍尊祟的一位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临水夫人陈靖姑。东侧神台出土时并无神像,但在外墙和前殿西侧神台的地面却又多出几尊。于是人们就把这几尊塑像放在了这个神台上。前殿东侧神台上供奉的主像是妈祖天妃。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前殿西侧神台上的“巡海大臣”群塑了,七个神像中除一人为“番人”外,其他六个均着太监服饰。据考证,这组塑像大约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比东侧妈祖塑像略晚一些形成。居中者塑像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着簇新蟒龙袍,腰系玲珑白玉带,脚穿文武皂朝靴,完全是明代宦官特有服饰,就是统率舟师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而郑和身边的“番人”,有人认为可能是从第四次开始协助郑和下西洋的西安清净寺掌教哈三(哈桑)。哈三是西亚北非人,由于他在“危险海峡”为郑和船队安全引航功勋卓著,所以他与郑和一道被后来的行船走海人奉为“巡海大神”。

显应宫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