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嵩口下车碓厝

嵩口下车碓厝

广告位

下车碓厝紧挨大樟溪,厝门离大樟溪岸边仅2米之隔,溪边堆积着大量硕大光滑的鹅卵石。由于上游已经有一个车碓(在梨头溪畔,现仍有车碓水沟坝基),这里建的车碓,便称为“下车碓”。

车碓,发明于西汉,兴盛于三国,由水车和碓两部分组成。所谓“车碓”,其实就是利用水车为动力,进行碾米、榨油的一个场所。这就是说,下车碓厝其实就是一个碾米厂,建在大樟溪前,是为了便于取水或运输便利。

下车碓厝的祖先郑昭德当时拥有上下两个车碓,在当地算是富裕人家。当年这里每天碾米榨油,碾了米粉,制作粉干的、做年糕的人流,来往不绝,碓杆声起伏不绝,小村热闹非凡。

下车碓的建造者昭德公原以烧炭为主,兼播农田,还种植各种瓜果蔬菜。据传,当时嵩口常被土匪袭扰,有一年茶籽收成季节,传言土匪又将来犯,乡亲们惶恐不安,无心掰晒,昭德公低价收购了所有茶籽。这一年,土匪没来骚扰,昭德公垄断了嵩口的茶油市场一夜暴富。

昭德公发家后,于清咸丰年间选址月阙村开始建敦仁堂(后称“下车碓厝”)。敦仁堂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房经营,家业自此发祥。

下车碓厝占地面积4120平方米,房屋100多间,分为“敦仁堂”(旧厝)、“静远堂”(新厝)前后两座,两座院落背靠背,面向大樟溪的是旧厝,碾米厂就建在旧厝前。这种一分为二的建筑结构在永泰众多庄寨中绝无仅有。

旧厝属于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有正座大厝,两座横厝,厅堂、下书院,回廊通道和内埕、外埕。厅头供案材质为黄花梨,两旁雕刻着三国人物故事。郑启凡说,原先厅头4扇木雕和大厅正房左右窗雕取材《三国演义》和《水浒》的人物故事,雕刻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据说能工巧匠花了13年才雕刻完成。

新厝的雕刻工艺不亚于旧厝,保留稍为完好的正房窗雕证明着她的价值。大厅中央悬挂有“五代同堂”喷金牌匾,下车碓厝曾经的兴旺可见一斑。

下车碓厝是个碾米厂,生意兴隆,自然引来贼人暗中窥探。为防不测,郑家祖先请来当地著名拳师仙桂教习虎尊拳,防御流匪。厝里一时武风盛行,曾出现过有度(俗名阿四沙)、有意(俗名阿意肥)等多位虎尊拳师。其中荣楷、荣铨两位叔公的拳术亦闻名全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郑荣楷靠拳术帮一些不慎折脚断臂的乡亲接上断骨,再涂以独创的药膏,夹上老松树皮挷扎,半月左右就可痊愈。当时,德化、闽清、仙游、尤溪等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远道而来的患者家属常将下车碓厝的大厅当旅社。

如果据此断言下车碓厝是个“武馆”未免有失偏颇,其实下车碓厝历来重视教育,祖辈中曾出过举人,厝门上的“文魁”匾额可资证明。“文魁”是对乡试考第七名以后之举人的称呼,朝廷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族人通常将匾额悬挂在宅门之上,以示光耀门楣。

千年古镇嵩口,保留完好的古民居多达100多座,用坦厝、用金厝、述善堂、下车碓厝、协和厝、协庆厝、端公坂厝、芦洋寨……它们保存了明清富有南方特色的古民居全木结构、土木结构建筑风格,以及南方祠堂、古寨等建筑特点,保存有精美木雕、砖雕以及石雕等古代雕刻艺术,成为一个民间古民居博物馆。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