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那些与我结缘的书店

那些与我结缘的书店

广告位

周琦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灿烂、文人辈出的古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好”是这座古城的优良传统。有古谚云:“杭州出美女,福州出道台。”意思是历史上福州通过读书从而进仕的人为数众多。有榕之城因树而名,有福之州因文而兴。徜徉在大街小巷,人们常可遇见规模不一、各有特色的书店,处处洋溢着清雅的书香,时时感受着浩瀚知识的力量。说起来福州的书店不少,但我去过的或并不算多,主要是路途原因,结缘的书店大致有这么几家。

说到书店的规模与业绩,莫过于新华书店了。这家国字号的书店遍布城乡,爱书的人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与新华书店打交道的经历。位于八一七路南街附近的新华书店是我最常去的地方,我的大部分藏书都是在那购买的,有时还会有降价书。那时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有了工资收入,我的文学梦刚刚张开翅膀正待飞翔,这家新华书店就成了我圆梦启航的地方。它的旁边原有一家外文书店,我顺道也常去走走看看。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渴求知识、追求理想,我在那儿买过几本英语教科书,可惜没学好,至今只认识“丁勾”“皮蛋”和“老K”。记得新华书店里有位清秀的女店员,长得像一位朋友的夫人,他特意和我一起去书店逛了一圈,出来后也说“确实很像”。后来新华书店搬到安泰楼二楼,我去了几次,那位清秀的店员依然在岗。

除了国营大店,那个时代福州还涌现出一大批私营书店。位于南门附近的潘秋书店是较早出现的一家个体书店,店主是位诗人,20世纪80年代写过一首关于蚯蚓的诗歌曾引起轰动。他以自己的名字开的这家书店我偶尔会光顾,还见过几位相识的作家,他们经常组织些文友聚会,谈诗论道交流写作。他们曾邀我参加,可惜我不懂诗,未能领悟诗的高雅,因此未敢贸然前往。

屏山路上的晓风书屋离我家比较近,我去得比较勤,在那办过一张会员卡,买过不少书。这家书店以文史类书籍为长,二楼的文史哲专柜更是我时常流连的地方。比如一些介绍世界历史的书籍,专业性较强,都是些专家学者的大作,在其他书店未曾见过。后来受网络书店的冲击,许多实体书店难以为继,这家晓风也经历了千回百转最终关门。当时的报纸对晓风的关张还曾有过报道,引发些许讨论。

鼓西路上有家小小的未名书屋,我每个月都去买一本《读者》,办了一张积分卡。后来我的藏书越积越多,最终书柜不堪重负,而且《读者》改为半月刊,只好忍痛割爱。书店兼营文具,逼仄的走道,来往须侧身。店虽小书挺全,我为它贡献了不少银子。

鼓屏路在省卫健委的对面有家军事书店,出售解放军出版社等与军事相关的书籍。我身为军迷,这辈子却未曾当兵,一直引以为憾。逛逛军事书店,买几本有关军史的书籍,聊以慰藉吧。书柜中珍藏的众多红色历史的书籍皆源于该书店,比如“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书”等等。

有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人说书籍是水源,是面包,是精神食粮,而在我看来,这些琳琅满目的书店,则是搭建阶梯的木材,是充实精神的媒介。闲暇之际逛逛书店,望着琳琅满目、成林成墙的书架,翻阅那一本本精装、平装、线装的书籍,闻着那些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页,即使一本都未购买,心中亦有一份难以名状的愉悦。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